摘要: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之间的学习素养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差异不断凸显,在定期的考试以及日常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因此,顺应教改新要求,针对“两极分化”现象进行现象分析及解决措施的落实,是在根本上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中生;两极分化
前言: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在加大知识点的学习难度,学习任务逐日累积,尤其是数学学科,作为理科基础,如果学生压力多过兴趣,没有科学的学教学引导,不仅单门学科学不好,整体学习态势也会出现消极影响,因此,数学教学出现分化现象时要及时找出分化原因,在根源上对应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教学方法不当
受我国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理科学科尤为明显,以数学为例,学生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教学进度持续推进,学生就会累积越来越多的学习困惑,关联的数学知识点都掌握不到准确解读,厌学心理初现端倪。原因之根本就是数学教师在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对班级几十个数学素养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实行传统教学,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学生理解力的不同,使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处于懵懂理解状态,在课堂互动方面,将课堂表现积极的好学生作为统一标杆,不利于建立良性师生关系,且下课后数学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未能有效利用课下时间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进行互动反馈,从而造成“学不会、做不好、教不懂”的恶性循环。
2.自身素养问题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因为自身学习素养不同造成数学学习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外,另一项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两项因素相互渗透才决定了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作为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言行欠妥,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出现过度语言批评或无意识的忽视行为,表扬与打击对比明显,就会造成学生敏感、困惑、自卑等问题心理的出现,并逐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因为老师排斥学科,最终学习成绩下降,投射在班级学科的整体教学成果上。其次,数学教师在长期施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导,个体差异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减弱,最终造成“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兴趣差异明显
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秉持高热情高活力的基础群体特征,对于新奇事物充满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对于学习的兴趣却差异明显,部分学生基于生活体验,对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事物兴趣浓厚,部分学生对于整体化的管理约束较为排斥,学习兴趣缺缺,最终在接受统一的学科教学时,学习成绩体现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如若数学教师多加留意不难发现,对于数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绩一般都较好,对于数学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理科成绩都较不理想,因此,兴趣直接决定着学习成绩短期的好坏,并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深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易受学习环境影响
进入初中校园后,初中生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其学习具有显著影响力,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此,顺应教改新要求,大部分的初中院校已经开始逐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班风建设、年级氛围建设等工作,通过各类规章制度、校纪校规规范引导学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网络在当代的深入普及也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诸多诱惑,部分学校周边环境较差,学校被网吧、小摊包围,学校却没有引起整改重视,再加之家庭里的各种电子设备,都使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抵抗不了外界诱惑,无法正确运用网络设备辅助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在无形中自我放逐,厌倦学习、厌倦管束。
二、初中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减少两级分化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教师素质
顺应教改要求,各个初中院校都开始组织学科教师素养提升的培训活动,强化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素质,在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设计等方面提供全面指导,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吸纳,为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付出行动并大力推进,尤其是数学教师,促使教师科学提升教学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找寻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与班级学生的良性沟通交流模式,形成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班级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的不对等关系,拉进师生距离,使学生有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理解不足时能够与数学教师及时的进行咨询,答疑解惑,与学习无关的心理方面的困惑也能够得到正向的积极疏导,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
(二)因材施教
学生个性差异明显,学习状况也各不相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引入分层教学法,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与学习程度差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得到教师的表扬,塑造学习自信心。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教师根据知识点传授难度适当的提升课后练习题难度,不断提升其数学领悟力,形成全方位的思维锻炼。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课堂新知识点讲解以及旧知识点巩固时点名提问,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督促知识的吸收与巩固,在课外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应的布置课后分层作业,合理安排作业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消化理解,还可以通过合理的作业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自发的兴趣爱好上养成学习习惯,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达不到明显的效果提升。因此,结合分层教学法,数学教师注重课堂时间合理利用,在新知识点讲解时将课堂时间分为3个模块,一个留作知识讲解,一个作为例题训练,一个进行互动提问,使学生的学习困惑在课堂时间内就得以引导疏通,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浓缩的时间段内对数学产生思考,激发求知欲。其次,对于本身对数学感兴趣,但学习方法不恰当,最终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应加强课后实体作业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灵活的感受规律,如:计算试题训练时结合家庭一天的收入与支出,让知识变得生动,将学习融入生活。
(四)优化学习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即使外部社会环境难以受到学校管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长期坚持和建设校园文化,制定恰当的校规,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也可以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数学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在全方位的长期的潜移默化氛围熏陶中,帮助学生面对外界的纷扰与诱惑不再动摇,逐步做到自我内化,激发数学学习的进取心与能动力,最终反向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班风建设,塑造学生的综合品格。但是,社会环境虽难以受到学校的管控,校方也需要对学校周边的小范围环境进行定期的治理、清除,减少影响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出最大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减少直至避免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多方努力,共同端正教育及学习的态度,建立有效沟通交流模式,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根本上助力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消除不良学习情绪,防止分化现象的再次产生。
参考文献:
[1]程文祥.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与引导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43.
[2]杨新霞.初中数学教学中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具体措施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92.
[3]孙山林.浅谈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及解决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39):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