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然而,在当前小学教学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直接降低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趣味性阅读,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小学语文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趣味性 阅读教学
引言: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其自我控制力也不高,不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随意性很强,对学习的渴望并不强烈,难以做到持续性和高效性的学习。究其原因,还在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老师在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走神、开小差或者交头接耳,这些问题极大程度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先对知识感兴趣,才会愿意主动的、积极的去接受它并且学习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家长和社会逐渐意识到了学生趣味性培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广大老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最大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来吸引更多的学生,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基于趣味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
1、灵活运用课堂激发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大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保障课堂教学的效率,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上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这就给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可能性。相对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可以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抽象的、枯燥泛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而且富有生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何尝不高。另外,当老师发现有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可以及时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合理调节教学节奏,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提前准备好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为学生进行阐述。或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探讨、踊跃发言,以此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不再知识“满堂灌”,学生接受相关知识也较为容易。
2、富有趣味性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教材和所学知识的补充,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可以获得课堂之外的知识,进而开拓视野。可以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正确的引导学生们走进更加纯真的世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并且其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非常有效,这就需要多多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基于阅读的重要性,老师想要让学生专心阅读、喜欢阅读,就要让阅读变得有趣味性,毕竟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时才会愿意更加深入的认识事物。针对小学生而言,给其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是童话故事、寓言、说明文等,但是阅读材料一定要是突出轻松和趣味性的特点,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学生的初步阅读,可以尽量提供浅显易懂的材料,便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经验,因此老师就可以给其推荐一些经典书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在富有乐趣的阅读中快乐学习。
3、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即认知和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教学过程除了智力活动之外,同时还有非智力性活动。
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4、设计趣味性教学环节,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兴趣,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激发出求知的内驱力。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大量趣味性的元素,只要教师善于合理开发,就能以快乐的课堂活动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课文时要读出相应语气和心理活动。学生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会自觉深入研究课文内容、人物心理、性格等,促使各种能力的共同提高。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让课本内容在有趣的活动中快速被学生理解接受。学生为了优化表演效果,必然会反复揣摩课文情节、人物性格、年龄特点,还会思考在表演过程中加上什么动作、使用什么样的表情,才能更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这个过程是对课文学习、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能带动学生阅读活动的深入进行。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课堂阅读教学也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比如,教师可以上网下载课文配乐朗读资料,图文相配的美学效果,朗诵与音乐的音韵相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让学生体验美的享受,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习古代神话和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播放相关的动画片,以视频资料的生动、直观、形象,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5、开发趣味性阅读资源
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寻找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这样可以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时,会觉得英语比较陌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绘本,可以让学生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去进行学习,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片和短文去学习,这样就可以先慢慢地理解。教师在进行选择时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让学生逐渐去接受英语。
6、通过玩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
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教学中,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自参加,亲自体验,寓教于乐,寓学于玩。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为了认识一个事物而去主动观察,而是由于情绪的激动,兴趣的导引不由自主地去观察,使学生入情入境入理。绕口令游戏,造句接力游戏,指令游戏,传话游戏,猜字游戏,听音辨音游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中游戏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从而勤思考,大胆说。这种活动化的教学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既增强了教学情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小游戏在大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结束语
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只有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教师要留心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实现语文阅读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于蓉.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7).
[2]王杰.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63-64.
[3]杨艳丽.浅议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
[4]陆怡玉.以评促学 诗意共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5)
[5]周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