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9期   作者:廖剑
[导读] 自理能力简单的理解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自理能力简单的理解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增进其自信心、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的一生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溺爱”、“娇生惯养”的现象比比皆是,“包办代替”更是日趋严重,幼儿的自理能力弱,抗挫能力差也就不足为奇。对小班孩子来说,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是生活上的一大转折,本来由家人照顾生活现在却要开始学习自己照顾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盥洗、入厕、进餐、午睡,是小班孩子一入园就首先碰到的难题。这也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
         那么,作为小班的幼儿教师,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呢?
一、作品熏陶,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让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的事情,父母都会帮着干:口渴了,父母会拿水来;肚子饿了,父母会端饭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利用形象生动的作品形象感染幼儿
         故事对幼儿有着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逼真的人物与动物形态深深地感染着幼儿。经常给幼儿播放关于自理的动画片,讲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幼儿,从而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如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可以让幼儿知道进餐要又快又干净。谈话活动“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豪。
         (二)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强化幼儿意识
         提供不同行为(能自理与不能自理)的图片、视频、情景表演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思考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如情景表演:“谁对谁不对”,预先请中班小朋友排练一段情景表演:点点与微微是一对好朋友,在家中点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微微却与点点截然相反,不仅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助妈妈做事,妈妈夸奖她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大家都喜欢她。小朋友在认真观看表演的同时,带着问题去思考:谁对谁不对?为什么?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向微微学习,做个能干的好宝宝。
         二、创设机会,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方法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小班是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最佳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部分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而且他们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这时,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
         幼儿要做到生活自理,就必须明白生活自理的方法。不知道怎样系鞋带,就谈不上系好鞋带;不知道怎样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不知道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不知道自理的方法,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儿歌学习法。
         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喜欢鹦鹉学舌。而儿歌内容直接具体、形象直观,琅琅上口,易于幼儿理解记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让幼儿在儿歌游戏中学习本领。如:
         《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


         《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
         《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
         (二)游戏学习法
         在区角中,我们可以投放一些可爱的教具,并创设一种情景,让幼儿有兴趣地进行练习。如:“我来当妈妈”,让幼儿给娃娃穿鞋子、穿衣服,从而进行系鞋带、扣纽扣的练习;“给小动物喂食”,幼儿自己给小动物喂食,练习使用勺子;“鞋子宝宝找朋友”,帮助幼儿正确摆放鞋子。还可以设计各种亲子游戏,像“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们在和父母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而言之,这些小游戏不仅增加了幼儿的生活体验,还提高了幼儿们自己动手的自理能力
         (三)任务学习法
         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有餐前值日生,有小组长,还有小老师等。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我给小朋友拿画纸吧,我来帮忙叠毛巾吧……”
         三、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如果缺少家长的支持那么一百减一等于零。所以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及时做好家园沟通。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时间;介绍生活习惯养成的要求、内容、方法等。与家长共同交流培养幼儿的方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开展“我和妈妈一起做”“自己事情自己做”等活动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在孩子一生发展中的作用。建议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一致,坚持一贯,同时要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生活用品、玩具、图书等,让孩子学习使用,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和活动环境,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把家长请到幼儿园,让她们亲眼看到每个孩子自理能力的差距,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还可以请优秀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通过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大家学到更多的方法。
         当然,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家长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例如让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家长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家长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的就掌握了这一技巧。每名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在家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在家多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喂鱼﹑浇花﹑分发碗筷﹑擦桌子等这类家务事。在幼儿做事时,家长除了把握好“力所能及”和“安全”这两个度以外,还要真心引导﹑鼓励﹑帮助﹑认可。只有家园合力,才能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为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让我们为此而不懈努力,从实际行动上实现“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宗银.家园合力共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教育.实践与研究[J].2015(22)
[2]李倩.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荷泽学院学报.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