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时期,在展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何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应用题分析能力一直都是教师所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之一,这样的教学举措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轻松地分析出应用题的条件而明确解题思路,从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加强重视,本文也以此来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低年级;应用题分析能力;提高策略
引言:在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应用题是必须要展开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但是由于应用题当中蕴含着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学生经常很难轻松理解题意、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结合此实际学情,教师便要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以便能帮助学生在形成分析能力之后更加轻松地解答应用题。
1 激发学生解题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题
教师首先要以激发学生应用题解题兴趣为基本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这样学生才能在展开学习活动时积极参与、不断探究。兴趣是学生主动展开学习活动的动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本身便是以具象思维来思考问题的,因此,便更加需要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到“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时,笔者便选择了引导学生分析在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涉及到克和千克的度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很容易便激发起了学生的发言欲望,学生纷纷积极表达自己印象中与克和千克有关的物体,这使得教学氛围也变得愉悦起来。接下来,在观察到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之后,笔者便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小明和小娜帮助养蜂的奶奶收集蜂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劳作之后,小明和小娜聚集在一起分享成果。小明说自己收集了5千克的蜂蜜,小娜则说自己收集的是5000克的蜂蜜,要比小明的多,那么到底是小明的蜂蜜多还是小娜的蜂蜜多呢?以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帮助小明和小娜解决疑惑,这样学生在参与到解题活动当中的同时便可以自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从而不断尝试运用各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2 以线段图来辅助解题,帮助学生轻松分析问题
在展开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学习的过程中,以线段题来解决问题是帮助学生轻松分析题目的有效方式之一,并且,学生对于这样的解题方式也是喜闻乐见,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实际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妨运用线段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辅助解题,以此来简化学生的解题流程,帮助学生轻松地分析题意、顺利解答习题。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因此,则正在展开在教学活动时便可以运用一些见解的线段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教学到“10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便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小明和小娜约定周末要去摘草莓,在小明和小娜摘过草莓之后,统计草莓的数量,小明采了56颗,小娜采了34颗,那么小明和小娜一共采了多少草莓呢?在这道习题当中教师便可以以线段图的方式进行表述,如下图,引导学生清晰小明和小娜采的草莓数量的关系,并且明白题目中设计的问题是什么,以此自然能够轻松地分析题目、解决问题。
.png)
3 以引导展开教学,促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
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应用题分析能力,能够轻松地解读题目中的条件、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应用题当中的条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并且要着重培养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这样才能引起知识的矛盾性,促使学生结合问题来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应用题:在会议室里有6张3人沙发和15张单人沙发,此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并且引导学生分析,这道应用题当中涉及到哪些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该怎样进行解题才能轻松地解出这道题目的答案,题目当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通过这样的引导后,学生自然便可以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出在这样的题目当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并且结合题意分析出6张3人沙发坐多少人,15张单人沙发坐多少人,将所有人数加在一起也便轻松地解答了题目。并且,在培养学生应用题分析能力时也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教学,这样促使学生一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便能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带来更好的培养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应用题分析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讲,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利于增强其分析能力。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解答应用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以较强的分析能力解答习题,以便能保证学生逐步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瞿青山.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应用题分析能力[J]. 新课程学习:上, 2012(2).
[2]吉静.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J]. 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5, 000(004):P.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