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中心作为国家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工程的重要抓手,已在全国各个领域展开建设。高等院校在社会中肩负的特殊使命,使其如何利用学生融媒体中心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笔者认为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建设应以“内容”作为建设基础,走内涵式发展路径,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在功能上,建设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
一、内容建设是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础
在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上,“体制、机制、平台”等都是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心建设的“方法论”。“内容”无论从现实局面还是从长远规划考量都应作为中心建设的基础。无论中心怎样建设,最终是以“内容”作为输出成果并服务于用户。“内容”自然成为了中心建设的“世界观”,也成为了中心内涵式发展的鲜明注脚。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时代已然来临。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在被信息全方位包围的环境中,信息本身就对人们有着巨大影响,高校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影响更显得特殊。
当下,输出“内容”空洞是整个全媒体生态的特征之一。虽然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内容”作品,但是“内容”整体质量仍需加强。信息过载严重影响了接收者对其的辨识。高校在当前学生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中心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要与社会积极互动;作为一个服务学生的平台其又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作为社会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它更要做好双方的良性对接。中心扮演着信息识别者、信息维护者、信息服务者等多重身份。“内容”空洞是中心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无处不在的“内容”就成为中心建设的隐忧。
通过对西部某高校问卷分析得出,输出“内容”存在满足度不高,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在“请问您主要想从校园推送信息中获取什么内容”一问中,近6成受访者选择了校园新闻和学校活动,考试招聘和职业规划更分别占比49.18%和46.65%,而生活服务、办事流程、考研升学、学术提升等选项占比也超过35%。这表明,大学生目前对于校园动态、就业形势、考研升学等方面关注程度较高。这些也成为了“内容”生产的着力点。
二、内容建设是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方向
当前中心建设主要分为体制重组、机制融通、平台协调等方式,其意在打破制度边界实现“内容”共建、共享、共用。但无论它们怎样重构都会走向改革极限,理论规划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各种阻碍,并且它们的更新总是滞后于社会变革的步伐。所以“内容”作为中心建设的方向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一是“内容”更新迭代迅速可以成为中心建设的不竭动力。“内容”源于生活,生活随时都在革新,其所涵盖的时代特征也在不断丰富,反映生活的各种要素可以催生“内容”输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二是“内容”可以准确反映用户的迫切需求并成为中心建设的长远目标。“内容”源于大众,大众对于信息“内容”的需求在不断升级,从中可以窥探出一些共性的特点和趋势,由此助力中心的“内容”建设。
三、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内容建设举措
以“内容”为基础,践行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内涵式发展路径需要把握两点:一是为什么要把“内容”作为高校学生学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础,二是如何把“内容”作为基础推进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建设。如何建设中心,“内容”是关键,在深刻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加工“内容”、输出“内容”,把“内容”作为贯穿中心建设始终主线索。
(1)明确“内容”是推进建设的前提
“内容”是推进中心建设的基础,前提要明确什么是“内容”。对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而言“内容”是推送的消息、开展的活动、推出实物产品等。“内容”涵盖的对象不应该被固化。“内容”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比如推送的消息和推出的文创产品;“内容”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比如发布的信息和开展的活动;“内容”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近期的热点话题和长期传承的精神观念等。“内容”就是围绕用户开展有益输出行为的总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好学生。
(2)挖掘“内容”是推进建设的动力
明确了“内容”就相当于为中心建设找到了一条刻度尺,就应该依照标准去挖掘、加工和输出“内容”。“内容”的素材只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才能推进后面的工作,故挖掘“内容”是中心建设的原始动力。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专业的过程,要有侧重、有思考、有创新,才能把潜在的素材转化为可以加工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融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依靠学生群体;就要了解广大高校学生群体的社交特点和现实需求,立足校园、服务学生,立足社会、满足学生;就要求我们努力建设“用户生产内容”的内容生产机制,“用户生产内容”,实际上是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进行了统合。[3]
(3)加工“内容”是推进建设的条件
由信息素材到“内容”产品的过程就是“加工”,所以加工“内容”就是中心建设的核心条件。“内容”本身是对于各种素材的深度提炼,所以“内容”要高度贴合学生群体的特性,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角度和取舍;“内容”的表现形式要坚持多元化、特色化,应该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表现形式的结合;“内容”的传递方式不能局限于单方面的输出,更应该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不能只局限线上输出,要线上线下多端发力;不能为了“生产”而输出,还要考虑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最终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内容”格局,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户的参与度,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4)用好“内容”是检验建设的标准
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投入市场并取得利润。就高校学生融媒体中心来说,生产“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群体的需要,而市场就是学生,回报就是他们的满意评价。所以用好“内容”就是检验中心建设的标准。用好“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内容”本身很好,可以满足学生的使用。二是指将“内容”推广的很好,一项产品仅靠自身品质占据市场份额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其推广开来,提高市场知名度。反过来把这一观念运用于“内容”建设也是相同的。
在“内容”的推广上需要时间、空间、形式的配合。时间即发布“内容”的时间节点,要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分清主次关系及时发布,让用户第一时间接收信息;要掌握学生群体的作息规律分清阶段灵活发布,做到既不打扰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又不造成“内容”长时间的闲置。空间即发布“内容”所涵盖的生活场景,比如发布的“内容”既有当下的时政消息也有身边的生活趣闻,实现不同场景的切换。形式也就是不同展现形式的“内容”交替发布,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交替使用以避免用户的感官疲劳。时间、空间、形式之间的配合共同搭建起了“内容”输出的矩阵体系成为用好“内容”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作为[OL].新华社,2019-01-26
[2]张文莉.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与管理[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46-51
[3] 张加春.高校融媒体建设的理念、路径与生态[J]. 北京教育(高教).2019.(06).72-74
论文为2019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普通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研究”(项目号S2019062305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