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既是中华民族在千年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医学知识,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相关课程在发挥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更要渗透爱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实施途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学;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实施途径
引言
中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瑰宝,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智慧结晶。2019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加快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医药人的力量。因此有必要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掘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入课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发展好中医药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一、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引申到药物中重金属检查、中药材及中成药中重金属以及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从而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培养学生作为中医药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学习热情,以及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以及发展好中医药的责任与担当。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
在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养成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与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如在讲到当前中药生产过程所面临的困境时,因中药饮片因不同批次、不同厂家导致的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讲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吴志生团队,攻坚克难,攻克中药制造的在线控制、中药制造数字化等核心技术,建立了中药智慧创制系列关键技术,提升中药制造智能水平,为中药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引领国际标准,为中医药国粹争取到相应的国际话语权。通过相应科学研究故事的展开,可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勤于钻研,勇于质疑的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养成严谨做事和学术诚信的科研态度,以及树立做强做大中医药的科研志愿。
二、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学、中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中药学知识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医疗实践中,高等院校中医药教育也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药学所蕴含的自然法则,中药栽培、炮制、配伍、用法、用药禁忌等方面所承载的自然智慧、处世哲学等,也值得学生深入学习。
(一)工匠精神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中药的炮制过程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和发扬。例如何首乌、地黄生熟有异,由生品到制首乌、熟地黄需要经过反复蒸制晾晒,方能改变药性,使其功效发生改变,适应新的病症。再如生附子有毒,作为内服的附子饮片需要经过严格的加工炮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毒性,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二)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哲学思想
将中医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融入教学,突出特点,传承国粹。看客观事物应多角度、全方面,避免走向极端。比如,目前中药药企发展不景气,虽是低谷,但却是蓄势待发的状态,希望学生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客观事物,使其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进而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提高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对于就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己面临的境遇,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片面地贬低自己。
(三)守正创新精神
中医药知识是一座伟大的宝库,作为传承者,我们肩负责任和使命,要深入挖掘,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更要创新,与时代接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对于古代文献对药物的记载,我们需要辩证看待,不能拘泥于古人的认知,例如《神农本草经》将主要化学成分为HgS的朱砂归为上品,认为其无毒,“久服,不老”。当未知疾病来袭,我们在继承古人智慧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或沿用古方加减,或创制新方,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三、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爱心,维护学生的自尊。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可以谴责,有经验的教师深知,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信任、同情、关怀和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看到学生为教师写的“您在很多个时刻深深地感动了我”时,相信教师的言行一定对其当下乃至今后的做人、做学问有重要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
独立自主思考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更深的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大脑运转起来,在教师引领下主动思考并领悟到比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内涵,更能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同。具体可以进行引导性发问、提问,并让不同学生作答,也可以在课前、课后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以此督促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三)制作教学案例
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是课程思政的首要环节,必须挖掘出课程内容隐藏的思政元素,在课程讲授中把隐藏的思政知识点传达给学生。因此,需要课前精心准备,找出合适的案例,经教研室教师、专家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同审核修改,定稿成文,最后用于课堂教学,以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
(四)制定新课程标准
依托校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及院级课题“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中医教研室教师均参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借鉴其他试点课程建设项目及咨询行内专家制定新课程标准。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思政育人目标,并把这一指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子目标之一;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添加了相应章节的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明确每一章节所涵盖的课程思政知识,补充完善了先前教学只为理论而理论的不足。例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教学中,通过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沿革,告知学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让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动摇。
结束语
总之,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选择,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有力措施,它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三观”,发挥全面育人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剖析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政元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中医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媛媛,葛跃伟,梁生旺,王淑美.思政教育融入“中药分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药与临床,2019,10(Z2):47-49.
[2]张凤瑞,苏文龙,刘青梅,姚金福,衣春光,尚坤,褚颖.基于中药学教学过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J].中医教育,2019,38(05):66-68.
[3]蔡邦荣.思政教育融入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2):106-108.
[4]周蓓.互联网+背景下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04):138-139.
[5]杨晶凡,王利丽,陈随清.课程思政在《中药商品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