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宁美凤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内容提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数学课堂,同时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发展。
        【关键词】语言  操作  质疑  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避免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思维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供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根据“创设情景,积极感知,形成认识”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语言训练,激活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思维的开始,经历中间过程,再到结果,都要以语言来定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通过“说”这条主线,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十分有效的策略,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途述模式。

如用“首先……然后……最后……”, “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实际问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 “已知……和……,? 可以求出……”,或 “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而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如教学“决解问题的策略——替换法 ”中的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先问学生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抢着说,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或者说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杯,然后我让学生复述几遍,当学生明白了小杯和大杯的关系以后,我再问“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求出小杯的容量,最后根据小杯和大杯的关系就可以求出大杯的容量,同样如果全部倒入大杯又怎样求呢,这样学生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三、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具体性之间的矛盾,有些数学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得,但仅凭学生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此时采取实验式合作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各组拿出圆柱和圆锥,并验证它们是否等底等高,然后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倒满圆柱,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三杯装满圆锥的沙子刚好可以倒满圆柱,一杯装满圆柱的沙子可以倒满三杯圆锥,如果不是等底等的高,就没有这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的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之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表明,实验式合作能过让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抽象数学本质。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顿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四、质疑问难,诱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有疑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有的学生主动质疑:“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比的基本性质和商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学生质疑的情绪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予适当地点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他们的联系与区别,牢固地理解、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学术期刊》
         《教育学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