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现实的成份。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平时教学中,我始终注意摸索和探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根据教材不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必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让他们懂得学好数学的社会意义及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乐意地、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如结合加法简便算法教学,向学生讲述高斯在九岁时用简便算法算出1+2+3……+100的和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要动脑筋。讲述苏步青少年时代树立的伟大抱负,以及他在年过七旬时还能背出Π的近似值小数点后面100位数的数字的惊人的记忆力,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知识。讲述张广厚从考不上中学到成为数学家的事迹,说明不“怕起点低,最怕志不坚”的道理。讲述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树立雄心壮志,勇攀科学高峰。这些感人而有趣的故事,打动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疑、释疑、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生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先任意说出一些数来,然后老师将学生说出来的数迅速地指出哪个数是3的倍数,哪个数不是3的倍数,此时学生被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本领吸引住,表示无限钦佩,产生好奇。紧接着老师说:“我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别出来呢?因为这里有个窍门,如果你们掌握了这个窍门,就可以象老师一样,能准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习吗?”这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不知老师的奥妙在哪里,迫切希望掌握这个秘密。这样引入使学生能产生极大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直观操作、激发兴趣
根据数学科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玩玩做做中获取知识,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激发。如:教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并标上底和高的尺寸。教学时,通过如下步骤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
第一步: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再从中取下一个三角形,经过多次的“拼”与“分”,学生看到了图形转化的过程,我概括板书: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方法后就容易实现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第二步:要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呢?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在转折处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三步:问谁能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来吗?让学生把实际操作得到的感知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来,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摆摆、看看、想想、议议、尝到自己发现规律的乐趣,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兴趣就能充分地激发起来。
四、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兴趣。
练习,是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必由之途、但机械、呆板的大量做题,与效果往往不成正比例,甚至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设计练习时,除了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外,还必须注意形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倍数因数”一章的练习课上,我提问学生时不叫姓名叫学号。如“学号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的,请说出24的最大因数。”请4和6的最大公因数,说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每当老师提出一个学号,全体学生都会积极判断是不是叫自己,把单纯指名变成了群体思维,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兴趣,还提高了练习密度。
五、精心设计活动课,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不但要上好课,还必须通过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课外活动相配合。因此数学活动课,要精心选择形式新颖的内容,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古今中外数学名题、数学谜语、数学史刻等。不受教材、大纲的限制、只要学生觉得这些题有趣,高而可攀。如我教完《倍数因数》后,上了一堂“趣味数学课。”选了这样一道数学故事趣味题:从前有一位老牧人,在他临终时对着围在床前的三个儿子说:“我有11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出力最多,得总数的;老二嘛,得总数的;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但是不许把马杀死或者卖掉。”勉强说完这几句,老牧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而且牧人是不许残害自己的朋友的(马)。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分分,好不好?读题后,学生争着发言,但都说不到解题的点子上,于是我提示学生,因为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所以根据遗嘱,在分马的时候,马的匹数应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是思维闸门打开了,学习的情绪高涨,个个拿着笔,找三个分母的公倍数。在愉快、紧张的气氛中,找到正确答案:马的匹数是2,4,6的最小公倍数12。老大得总数的二分之一,是6匹;老二得总数的四分之一,是3匹;老三得总数的六分之一,是2匹。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六、用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激发,也存在着不持久的特点。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使学习兴趣力求保持下来,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把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了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丈量操场、土地的面积,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计算家里铺设各种规格的地砖所需块数。总之,教学时,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上就会注意听、细心观察、认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探索、大胆发表意见,故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