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要想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光靠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是不够的。学生也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认识到在学习中自身的主体位置,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学习的质量。因此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非常必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各个角度对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启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入手,对自主学习特征展开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基于初中生在当前年龄段自制力相对比较薄弱的特点,要想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引导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思维,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你获得一定的提升。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必须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创造的习惯。而只靠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在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去参与、去探索、去实践。
一、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特点
在初中这一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自身对学习时间有计划的管理,形成长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采取合理的学习方法等方面[1]。首先自主学习最为核心的特征就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与他主学习相比自主学习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性,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学习意识,并产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其次,学生的学习动机也相对比较明确。正常情况下,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通常与自我认知、学业任务有较强的关系[2]。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身对个性和需求会产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因而也会形成更为明确的学习动机。一些外在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也能够使学生产生一些外在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会产生明显的进步,能够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和学习资源来促进效率的提升。包括利用图表、对知识进行归类、进行练习等;最后,学生具备了能够自我调节和监控的能力。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由依赖性、被动性逐渐向主动性、独立性切换到阶段。尽管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但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和监控能力。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增强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短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大多属于自主学习能力中所应用的学习方法、自身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当前社会,初中生面对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都是自身的成绩和升学目标,能够以学习兴趣,作为主要学习动机的学生相对较少。这也暴露出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因此教师要学会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资源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日常比较感兴趣的元素,还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游戏、竞技等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行为的实施者、决定者、调控者,主宰者自身的学习活动。要想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摆脱对他人的过分依赖非常有必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利用科学的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
(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
除了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必须将自身与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路人,教师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初中这一年龄段,如果学生常常处在自卑、胆怯的情绪当中,则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性格,学习行为也会相对比较被动。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处在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氛围当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不要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更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以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逐渐建立学习自信,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课堂优化
要想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还要对课堂进行优化。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优化。例如,可以增设反馈环节,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探究性。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情境进行创设[3]。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课堂教学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关系,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究和实践。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际例子,创设充满趣味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线段公理”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询问一些有趣的问题,如过河问题、最短路程问题等。面对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趣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初中,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并对课堂环节、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优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卢耀南.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3):60.
[2]和广东.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J]. 读天下(综合),2017(011):54.
[3]黄国珍.以“问题链”引导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堂自主学习[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011(00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