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黄可莹
[导读] 可以把抽象的公式和概念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其直观形象的思维模式,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可以使课堂内容更为直观和形象,可以把抽象的公式和概念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直观;形象
        数学学科一般逻辑性强,较为抽象,而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思维却偏向于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枯燥乏味的数字,对他们而言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新课改模式下,应如何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此应运而生,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展现出了其自身的优势,同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低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低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直接理解和形象理解,之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向间接理解和抽象理解过渡。所谓直接理解,就是基于感官认知可以直接得到的结论。比如给孩子一颗糖果,他就可以通过味觉直接感知到糖的香甜。所谓形象理解就是动用各种联想和想象能力来描述眼前事物的思维模式。简而言之,形象理解就是我们与其费力给孩子解释圆的形状,不如直接告诉他圆的形状就是太阳的样子。低龄学生的这种思维模式,在遇到以逻辑性和概括性著称的数学学科后,肯定会产生矛盾。因此,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数学的某些概括性知识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信息技术具备的优点
        信息技术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含很多前沿的科技知识,如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信息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主体,利用网络、图像、声音等技术手段的融合来传递知识点的可实际操作的技术。例如很多老师上课时都会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有图片,有声音片段,甚至还有flash动画等,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信息技术在课程上的应用发展到今天,又增加了许多其他形式,例如课堂直播,网络教学等。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印证[2]。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授课中的作用
        关于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课中的作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见,信息技术在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上的作用是得到了认可的。
        1.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呈现课堂内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但不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所以在课上要尽可能地采取一切具体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因其兼具声音、图像这类具体可感事物的特点,恰好符合这个要求。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低龄的孩子对图形和动画一类较为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能有效提高他们对抽象概念的兴趣。比如“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元、角、分的概念,他们应该是茫然地,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认知和对应的概念结合起来。

这时,以信息技术手段,直接在课件上用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效果就要好得多。此外,还可以把1元、5元、10元、20元、50元及100元等不同面值的钱币的正反面图案都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学会辨认,直观形象,容易接受。
        2.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突破课堂知识难点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会有重点和难点,数学也不例外。而且数学课的难点往往会更抽象或更概括,所以更难突破[3]。比如,“认识钟表”一课,教学重点一般会定为学会认识钟表的组成,明确各部位名称以及能够区分时针和分针。教学难点就是学会认识整时,并能正确读写整时。前者的要求就很直接,有一个钟表的模型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后者的要求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也不太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带一个没有玻璃罩的钟表来上课,若能辅以多媒体课件就能及时弥补这个不足。教师可以利用PPT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设置几张不同时间的钟表图片,连续播放,形成动画感。每展示一张钟表图形后,就引领学生正确读出时间,然后找学生在课件上用鼠标点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区分,最终突破教学难点。
        3.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建构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独到之处就是可以借助计算机用图形来展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建构一个想象的世界。例如数学上的一些图形,让其重合、折叠、拆分、合并,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情景,但借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完全实现[4]。当这样的奇特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对学生而言,一定是新奇的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低龄学生的想象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信息技术可以拓展课堂内容,扩大知识容量
        无论小学还是初中,每一节课必然会有课后练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度检测他们课堂知识的掌握,以此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当堂学习的基本情况。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己没有表达的能力,就需要老师多多关注,而且低龄学生对知识点更容易遗忘,要牢记某个知识点,就需要在课堂上加强练习以加深印象。普通的课堂很难实现大量的练习,信息技术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实现这一目标。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追加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举一能反三的目的。
        四、结语
        信息技术以其独具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又可以协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我们应该牢记一点,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明确技术手段是死的,课堂是活的。所以绝对不能出现课堂内容跟着技术手段跑的现象。在明确主宾的前提下,进行行之有效的应用,才是上上策。
        参考文献:
        [1]王国铸.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2020(19):19-20.
        [2]张梦雅.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现代农村科技,2020(05):56.
        [3]黄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理运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6):238.
        [4]胡冬玲.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30(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