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随着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开始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就这样,智慧课堂便应运而生。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创建智慧型课堂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主要阐述智慧课堂的含义以及智慧课堂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相结合。智慧课堂丰富了教学形式与学习形式,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完全施展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绝对优势,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知识的拓展提供了绚丽多彩的教育教学环境和非常实用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智慧;智慧课堂;优势;注意
概念的界定
(一)智慧
《辞海》中对智慧的定义:“智慧是指对事物认识、辩解、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认为:“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综上,我认为智慧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美德的综合。
(二)智慧课堂
目前对智慧课堂的定义主要有两类【1】:一类是从“智慧”的语义上定义,与“智慧课堂”对立的是“知识课堂”;另一类是从信息化视角定义的,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从早期的辅助手段向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传统课堂向信息化、智能化课堂发展,对智慧课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智慧课堂就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简单来说,即是通过先进的智慧教学模式的课堂教与学行为。智慧课堂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提前预习,课中学习分组讨论,随时测试;教师能快速掌握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它有三个特性,即互动性、感知性和开放性。
互动性,体现在教室中的师生、生生、硬件与软件、教师与硬件、教师与资源、教师与软件、学生与硬件、学生与软件、学生与资源等各种维度的互动。
感知性,可从物理感知与虚拟空间感知两个层面理解,物理感知基于互联网的硬件设备,可以感知教室的湿度、温度、亮度、空气情况等;而虚拟感知则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统一收集师生的教学情况、学习情况甚至生活情绪变化,进而加以分析感知。
开放性,则意味着基础软硬件等设备和相关接口是开放的,可以基于不同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如录播系统与智慧教室的系统级对接等。
二、智慧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学生层面而言,可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曾提到:“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教师专业的教学方法,更关键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在小学阶段,孩子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并不具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智慧课堂能够将图、文、音、视、动等多元素联合起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真正实现“玩中学,乐中学”。比如在小学数学口算除法课堂中,老师可将竞赛机制引入教学。课堂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积分制竞赛,提问以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即为该小组计分。在老师宣布倒计时准备点击“开始抢答”前的几秒钟,可爱的学生们就急着戳屏幕上的抢答按钮了,几十个同学一起戳屏幕的时刻真是紧张又刺激!抢答名单公布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再来一次,还不过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充分带动起来,小组计分更是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人人积极思索并争先抢答。
(二)教师层面而言,可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知道教学一般分成三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备课费时费力,除了准备课件,还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和做题,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上,课内习题有限,而课外资源又良莠不齐,相当令人头疼,然而有了智慧课堂,教师可以在智慧课堂系统中挑选合适习题,不用在网上和教辅资料里挑花了眼,将习题发到学生的移动门户设备,学生完成后提交,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情,在备课中就能够轻易确定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中教学就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高效性。或者,教师可以推送自己设计的课例预习任务单,重难点清晰,这样孩子们在家就可以打开提前学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第二天课堂上重点学习,这样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中,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中,老师站在讲台上,孩子们坐在下面,位于被动地位,这种安排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即便通过调整桌椅摆放,变成面对面的小组桌椅格局,但效果依然无法达到预期。比如说某个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做到数位对齐,我们想让其他的孩子们看到他的错误,利用智慧系统的投屏功能就能轻松解决。在课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完成一些随堂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对全班几十个学生都监测到位,然而智慧系统能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出数据统计,对于错误率达到70%的题教师可及时进行反馈,而且系统会将这类题目录入错题集,以便今后教师和学生查看,这样的课堂不仅省时高效,而且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课后,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从而更好的实现分层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优秀的孩子越学越有成就感,低层次的孩子也不再为难题而苦恼,教师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对孩子们的作业进行即时批改,针对孩子们的掌握新知程度来设计下一节的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隔天上交作业再批改作业而后调整教学策略,显得更有效率。
三、智慧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注意事项
任何一种事物从诞生到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智慧课堂亦如是。智慧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盎然生机,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更多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极大的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但是,即便这样,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保留传统的直观教学。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就全盘否定它的全部,虽说传统的课堂模式枯燥,效率低下。但是,小学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种经验性的教学,还是需要根据大量的直观感知来获取经验,经验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它决定着学生感知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表象的形成。比如,我们在学习《千克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时,就需要教师用大量的实验来让学生感知1千克物体的真正重量,通过学生对实物的称一称、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来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千克这个质量单位。
(二)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智慧课堂的开展是建立在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基础上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技术层面问题,而一般的教师是无法解决这类复杂的技术性问题,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如何在交互式白板上实现“蝴蝶的对折”,是非常考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在应用之前,需要对教师们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需要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否则,智慧课堂也只是流于形式。哗众取宠的游戏平台。
(三)学生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智慧课堂需要长时间的运用电子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对设备产生依赖性,甚至产生“游戏瘾”,从而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散,不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且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增加学生的视力负担,我们应在保护学生视力的前提下合理运用智慧课堂。
结语:
总而言之,智慧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只有具备了这种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真正的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主阵地、成长的摇篮,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求新的课程理念与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但是,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这种课堂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也应尽量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李新义. 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的构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2]陈君.浅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学咨询,2016(022)
[3]任维勤,曹骥春.客观认识“智慧课堂”的利弊 [J].人民教育,2018(19)
[4]吴长权.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交流,201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