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黄泽莲
[导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政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能力,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政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能力,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因此,本文在明确高中政治课核心素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高中政治课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供一些方法策略,希望能够为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21世纪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急剧转型,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在这个社会背景的影响下,2018年发行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为《课程标准》),其中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相对于之前的素质教育而言是一种进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个体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认知系统、动力系统和情感系统的综合体,与学科知识积累成正相关。高中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与传统的注重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有着不一样的,传统的政治课堂特别注重学生在智育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由于传统的政治课堂特别注重学生在智育方面的发展,这就使得政治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能够把知识点背熟进而考取高分就行,除此之外对学生没有了其他更高的要求。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则给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这四个方面中,政治认同强调对我国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肯和践行;科学精神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辨别能力,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法治意识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起对法律的尊崇,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公共参与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的参与能力。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可以知道高中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具有自身特点,比如其意识形态性强、德育性较高和符合社会的普遍规范。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主要体现在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以及较高的德育性。高中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学习现行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一门学科课程。该课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对一个人的一生起到重要的的奠基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符合社会的普遍规范。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就是为了提升全体学生遵从社会规范,就是一种认知和践行思想政治素养的普遍性活动。高中政治课通过围绕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开展课堂教学,其学习的内容始终围绕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培养学生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健全人格,并使得每一位学生的行为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三、高中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教师思想观念固化,排斥新思想
         高中政治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愿接受新思想,尤其是那些教了几十年高中政治的老教师,他们对于一些新思想表现出的是抵触情绪。我们传统的“三维目标”在高中指导教师多年的教学,加之我国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所以教师的定向思维就已经形成了,他们习惯了“三维目标”指引,现在新出的“核心素养”他们在思想上还接受不了,所以就导致他们在日常上课中还是紧跟着“三维目标”以及高考指挥棒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很多教师虽然表面上是接受的,但是实质上还是抗拒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自己之前的模式去教学,除非有领导过来听课。在旧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进行一场“满堂灌”的模式,他们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却忽略了对学生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
         (二)“活动型”课程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定位是“活动型的课程”。“活动型的课程主要是指开展以学生兴趣爱好、情感体验、主动参加、积极实践为价值取向的课程,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知,以便提高他们的智育水平和德育修养。”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评价一所好学校往往是根据这个学校的高考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为了取得好成绩全校的师生都是为了高考而战,课堂上老师顾不上搞活动,抽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记点知识,这样一来所谓的活动型课程都没有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有些教师把握不了核心素养,认为“活动型”课程就是要多搞活动,活动越多越好,这就使得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使用PPT,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活动,降低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些虚的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和效果。
         (三)学生主观厌倦政治课
         中学生本来学习意志力就比较薄弱,加上对在学校学习存在一定的偏见,使得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严重的厌学情绪。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于他们的过度宠爱使得他们的抗压能力减弱,在人际交往以及自控能力上都是比较差的,在他们的观念上,他们一直都认为他们是为了别人而学习,而没有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本来高中政治课的理论性就比较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是比较吃力的,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政治课就是一门洗脑课,使得他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大大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缺乏以及一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尤其不爱学政治,对政治课存在严重的厌恶感。
         四、高中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选择
         (一)教师应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学会更新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思想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政治教师要摒弃旧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政治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上能够注入自己的教育思想,从做教学转变为做教育。课堂教学不是一味地在课本文字和黑板的白色字体的点缀,也不是对PPT的依赖。在现在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的使用PPT,将PPT与黑板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时,也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一切教育目标的关键点,如果没有课堂教学,那么其他的一切教育目标将实现不了。我们之前高中政治课堂一直在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它的一个流程就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检查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
         首先,从实现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智慧,为学生精心打磨创造出具有美感和智慧的政治课堂。智慧教学的应用要细化教学目标,课堂上不生搬硬套预设的目标,注重学生的生成知识,不要演示既有的教案,积极寻找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及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课堂教学要适当添加一些环节,增强课堂的特色,还要得当的运用教学艺术。新课程标准把高中政治课定义为活动型的课程,所以教师在备课以及上课中,要把之前的那种上课模式修正一下,在课堂上要适当增加一下环节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学习的效率,比如说有些内容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或者活动来增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对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中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四种就业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
         最后,适当给学生布置作业,在课堂上学到了内容,就适当课后让学生去锻炼,不能把政治课看成是一门只用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内化于心。
         (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少了评价,教学效果就失去了说服力。高中政治课教学评价应不断强化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价值导向,推进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发展。
         首先,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过去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少有学生评价教师,这样就会导致评价不全面,也不利于教学的改进,所以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还要让学生评价教师以及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其次,高中政治课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要建立健全知识能力价值有机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能力、价值中的某一方面的评价,还要注重三者的结合,把三者综合起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反映教学的效果。最后,注重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高中政治课堂中都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很多教师只是采取其中一种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所以,在政治课堂中,教师要注重两者的结合,不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有没有得到启发,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是教学评价全面、客观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引导,积极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系统整合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8.
[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 王海平.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D]. 新疆: 伊犁师范大学,2019.
[4] 唐田.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建构[D]. 开封:河南大学,2014..

         作者简介:黄泽莲(1996.12-),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南宁师范大学2019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