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朱雪丽
[导读]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而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而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境创设是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作出了相关论述,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讲解知识为主,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直接灌输,这样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一定课程量的讲解,但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常常使许多学生在课后仍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基础知识进行理解与学习。同时,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许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的兴趣,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心态。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具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根据教学的需要,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创设情境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喜好,利用故事、实际生活以及实践活动等多项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迅速提升,同时还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进而在课后积极开展自主探究,不断挖掘数学中的乐趣与价值。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年龄较小,大多对趣味性的故事充满着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故事创设相关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高效理解分数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唐僧师徒在前往西天取经的途中,由于酷暑难耐,师父便让悟空摘了一些野果来解暑。第一次,悟空摘来了8个桃子,八戒负责分发,很快他就将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师徒四人;第二次,悟空摘来了一个大西瓜,此时八戒犯难了,不知道应该怎样分才能做到公平。同学们,你们可以帮他想一个办法吗?此时,学生听到“西游记”的故事,注意力能够被迅速吸引到教师身上,从而做到集中精神听课,而故事的内容简单易懂,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分数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西瓜应该怎样分”。

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不仅使课堂学习充满着趣味,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数学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的,同时也有许多猜想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需要尽早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其建立完善的数学思维体系。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段视频,播放学校附近交通路口过往车辆的情况。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开展探究: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统计每一段视频中不同车辆的数量,如大货车、小轿车、公交车、自行车等等,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具体、真实的背景,使学生能够贴近生活实际开展学习。当学生统计完成后,教师再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哪一种统计方法更加高效、准确,哪一种方法比较耗时。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探究,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开展回顾与反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完成后能够运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回顾,不断提升自己。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练习,一方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做到全面思考,另一方面也能够带给学生深切感受,体会搭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其热爱数学的情感与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借助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数学的学习不仅在于课本的理论与作业的练习中,同时也存在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协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借助实践活动创设情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事先分别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然后在课堂上用剪刀将这两个立方体沿其棱剪开,这样就能够得到两个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此时,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展开图,比较每个面的大小,然后尝试计算其面积,通过计算后找到最简便的计算表面积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解决每一个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既满足了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愿望,同时也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将外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得到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与研究,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并积极创设,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并从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为自身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晓林.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06):23-25.
[2]王艳.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境[J].中国培训,2016(18):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