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构建班级德育工作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邝国祥
[导读] 在这样的一个“精神共同体”感召和号召之下,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目标聚合为集体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目标,从而产生比相加的各个成员更大的力量。
        [摘  要]: 针对“00后”学生普遍存在价值迷失、精神缺失和道德真空的情况,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和教育实践,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励志教育模式,用励志教育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构建一个“精神共同体”。在这样的一个“精神共同体”感召和号召之下,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目标聚合为集体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目标,从而产生比相加的各个成员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励志教育    班集体    精神共同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励志教育,在全社会推广成功学教育,出现了包括卡内基、拿破仑﹒希尔等励志传播大师。很多青少年在励志教育的影响下,走向了成功之路。一些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如美国的班杜拉等人提出社会学习德育模式,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励志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在社会青年教育方面,活跃在商业市场上的主要有陈安之、李践、李强等。关于学校励志教育,国内最权威的是“三大步育人模式”,这一模式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德育创新论文“中小学三大步育人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三大步育人模式”的创始人和总论文主持人是王军教授。王军率领专家团队,创立了以学生为主的“学生励志教育每日三大步”的励志教育体系,以导师为育人主体的“导师每月三大步”的育人体系(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以班主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但这样的励志教育易于流于形式,如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较难构建成一个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精神共同体”,从而不易构建成一种持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模式。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本论文正是在长期班级励志教育实践中,结合近现代德育理论,在班级里构建起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共同体,摸索出一种符合学生发展和班级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二、励志教育意义
    随着市场经不断发展,价值观取向也趋向多元化。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在的高中生是“00后”,具有更强烈的接受新事物的动机,更强烈的自主需要,更强列的社交愿望,但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导致精神空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类最可怕的灾难。”青少年精神空虚 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易入歧途,如“00后”学生普遍存在价值迷失、精神缺失和道德真空的情况、珠三角发达地区和香港青少年吸毒问题、受网络不雅内容的影响等。这就对班级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本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探索出一种有效的符合和促进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通过构建班级精神共同体,让学生在精神共同体的感召和号召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学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理论界定 :
1、励志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班级建设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班级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种平和愉悦的精神共同体——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归属,也是我们的快乐所在。”本人的班级励志教育不流于形式,重在打造一个“精神共同体”,使之成为学生和老师的“自然归属”和“快乐所在”。“集体的精神生活应当受到这样的愿望所鼓舞,那就是要追随教师,象教师教导的那样去生活。”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本人把自己的个性、思想信念和精神世界等不断注入到班级德育工作中,精心铸造了一个以“感恩的心”、“亮剑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有意义”的精神为精神主轴的班集体,让它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和感化每一个学生,从而让学生内生出一种向上和向善的道德驱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
2、励志教育是霍夫曼的道德移情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
        移情理论认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个体的成长,一个人的移情性情感的唤起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或设身处地的思考之类的认知活动而激发”,从而产生霍夫曼所说的“移情性道德感”。根据移情理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应注意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情境性和合作性,通过唤起道德移情性的情感,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水平。本人用励志教育构建一个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精神共同体,从而激活道德原则,帮助学生在面临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并且通过“移情性道德感”,培养学生面对社会和他人学会感恩,面对困难敢于亮剑,面对生活和学习懂得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有意义。
3、励志教育是班杜拉的社会道德模式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
    社会学习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本人用励志教育构建的精神共同体强调榜样的作用,主张学生对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强化”,如“亮剑精神”的李云龙和“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有意义”的许三多,通过对榜样力量的“内化”即内部自我调节系统的建立和对榜样道德行为的选择性模仿练习,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增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

四、主要措施:
本人着眼和着力于班级励志教育建设,以生为本,构建“精神共同体”为核心价值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精神文化为导向、制度文化为保障、课程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通过努力使所管理班级成为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独具特色的德育班集体。本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构建班级德育新模式。

1、实施“班级励志教育”精神凝聚工程,以励志精神引领人。
通过班会励志教育,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共同体”,形成积极向上、团结拼搏、坚持到底和永不放弃的班风和学风。在我做班主任的第二年,学校鉴于我在班级管理的出色表现,决定让我班举办一个全校公开的主题班会。我确定了以“感恩的心”为主题,与同学们一起搜集相关资料,编排节目。在这次主题班会上,借助学校的表演舞台和多媒体设备,同学们表演了短剧《感恩的心》、歌唱《感恩的心》、歌舞《老师,您好》、街舞《跳动的心》、朗诵《师恩》、小品《点滴感恩无处无时不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等一系列节目,同学们的全心和真情的表演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感动了同学们自己。每一个同学都为自己精彩而感人的表演和辛勤的付出留下热泪。表演结束的那天晚自修,同学们自发在黑板上写满了感激我为他们所付出的由衷之言。当我进入课室时,看到那一行行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之言,我的心灵深受震撼,顿时热泪盈眶。同学们在这次感恩主题班会所唤起的感恩言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者的意义,坚定了我大力推行励志教育的信心。

2、实施“班级励志教育”课堂激励工程,以励志课堂培育人。
结合本人是政治教师的优势和政治课程注重情感教育特点,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把励志教育渗透到日常政治课堂教学,达到教学和德育两者的完美结合,培育学生励志品质。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我坚定地认为情感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选优汰劣,而是激励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因此,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我本着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动力和热情的原则,不以短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向上的评价,以满足学生被关注、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营造一个自信进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其次,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追求“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教学效应,得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同。第三,我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大力肯定他们的特长表现,充分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动力和热情。

3、实施“班级励志教育”制度完善工程,以励志管理规范人。
通过班级励志教育制度文化建设,实现班级励志教育的规范发展和特色发展。在成绩面前,我并没有因励志教育的成功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继续向前探索,不断创新,完善班级励志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育人。当被任命为学校第一届实验班班主任后,我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情况,借鉴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励志教育由以老师为主导的连动式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激发式模式。如看《士兵突击》结束后,由老师点评变为学生自发上台谈心得体会;在班级分成8个励志教育小组,定期出励志墙和黑板报,自主召开励志主题班会,成员在每周末回校的晚上交流励志心得体会;召开感恩励志教育家长会,延伸励志教育时空,建立由老师、学生、家长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励志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尝试,励志教育走向了生本型,真正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教育。

五、总述
   立足于用励志教育构建成一种持之有效的班级德育工作模式,要防止励志教育易于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持久性。通过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构建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共同体”,使之成为学生和老师的“自然归属”和“快乐所在”,进而真正能感召和号召学生,让学生产生道德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向上和向善的动力和潜力,从而使励志教育持之有效。通过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励志教育在班级打造一个以“感恩的心”、“亮剑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有意义”的精神为主轴的精神共同体,使之成为学生和老师的“自然归属”和“快乐所在”,从而通过能触动、打动和感动学生心灵的榜样力量感召和号召每一学生,进而产生“移情性道德感”,并且通过独具特色的情感教学法,在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贯彻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生为本,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达到励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有效化和持久化。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M〕   傅任敢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版
[2]苏霍姆林斯基《 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M〕   蔡订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苏霍姆林斯基  《要相信孩子》〔M〕 汪彭庚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4]陶海林《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智慧与技巧》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16年版
[5] 熊华生《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 〔M〕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1年版
[6]李祖超;王夏露  基于榜样激励的“90后”励志教育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年07期
[7]杨敏  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J]  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