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课本上通过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让学生从题目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形结合 形象思维 数学信息 数学素养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掌握获取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课本知识比较丰富,但在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较差,个人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获取、分析数学信息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纯粹地传授知识,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造成了学生认为题目中的所有的数据都是有用的,而且一定是不多不少的,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被压制了。为了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一定要强化学生获取与分析数学信息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用以下图形来描述:
面对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具体分析解决问题。
一、正确审题,筛选有用的信息。
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已知的条件常常是客观随意的,有时甚至杂乱无章,需要同学们选择有用的信息,不受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的数学信息,条件可以有多余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判断,正确的审题,筛选出有用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做到筛选有用的条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掌握分析策略。
策略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方法,可以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比如:小红有5朵花,小丽有8朵花,小明有4朵花,问: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朵花?这个题目的条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忽略问题中问的是哪两个人,而造成回答错误。因此,为了使分析顺利地向前推进、不断深入,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较多的、有意义的实质体验,更合理地认识和调节自己的分析过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恰当有效的分析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2、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
这里的数量关系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未知数量与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搞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偏重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通过合理的筛选与分析,使学生能够从题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比如以下两种题型: ① 小明家养了很多小动物,其中鸡有15只,鸭的只数是鸡的5倍,问:鸭有多少只?② 小明家养了很多小动物,其中鸡有15只,鸡的只数是鸭的5倍,问:鸭有多少只? 这两个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学生不能理解哪种动物的只数是一倍量,从而造成解题错误。
对于这两个题,需要让学生观察、思考和体验,回答老师提出的引导性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之后,才能建立正确的模型。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擦亮眼睛,获取隐含的信息。
随着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多,学生面临更大的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他们得根据问题的需要,正确的获取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还有一些条件给的不明显,需要学生从文字中去挖掘,这样的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培养训练。
1.学会借助图形直观的进行分析。
“数感”,离不开直观的参与和支持,这是小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小学每个学段数学课本都提供了丰富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内容。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的进行分析,理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常用的借助直观进行分析的方法是数形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拥有较差的抽象思维,拥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借助图形直观地反映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二年级一班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3人,小红的右边有4人,问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很多学生会这样做:3+4=7(人),很明显忽略了小红。通过图形: 左 右 ,得到正确的计算:3+1+4=8(人)。
通过图形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题目中隐含的信息。所以教师要分阶段、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借助于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先教学生看懂图,再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进而分析较复杂或综合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借助图形直观分析解决问题的实用性。
2、善于观察,正确理解题意。
心理学上指出,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目的行为,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要让学生理解题意,还需要对题目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而且观察与动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也是学生思考动脑的过程。低年级试题有很多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张老师带着4名同学去参加活动,每辆车能载客4人,需要几辆车?很多学生都会这样算:4÷4=1(辆)。其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张老师也需要坐车,所以需要坐车的人实际有5人。对于这一类的题型就需要学生对条件进行仔细、全面的分析,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让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很多小学生生活知识经验匮乏。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而这些生活经验的不足,通常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1、从实践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在学习《元、角、分》这个章节时,在课堂上我不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模拟现实生活中人名币的交易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过程中亲历数学问题的提出,感受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得到相应的数学结论,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课后布置用10元人名币可以买哪些东西这一类的实践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购物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从生活中获取信息。
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他们常常会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感到好奇。教师要合理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搭建实际生活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指导学生将问题先抽象概括再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小敏每天在学校上6节课,那么她一个星期上多少节课?可能很多同学都会这样算:6×7=42(节)。但是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一个星期在学校上学的时间只有5天,正确的结果:6×5=30(节)。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与积累,勇于创造,数学就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智慧。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莫红梅 谈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