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教育背景下,教育改革逐渐落实,数学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引导期间,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分层差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引导工作。为此,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分层差异教学法的实施路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1 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分层教学法是指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保证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得到发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能够更快的进步,收获成就感;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不断突破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感,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通过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个分组教学,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学习、讨论、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对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效果极高的教学手段;对学来说,这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
2 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
2.1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分层设置
日常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分层,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困难性,也是教师强化个人专业能力的必要环节。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指导阶段,需要做到由简到难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弹性化课程教学指导。为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来,注重合理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分层学习阶段,体会数学知识的无限魅力。例如,简单的问题通常优先考虑C层的学生回答,选择有一点难度的问题留给B层的学生进行讨论。此时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主动学习的态度确立起来,后期个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望显著提升,也能有效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A层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性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基础知识并探索更为高效的解题方法,尤其是在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引导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实践规律,使得学生在更为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导之下,将各类数学知识转化,并广泛搜集各类数学信息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2.2 分层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则需要对教学目标也进行一个分层,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和过低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困生来对概念进行一定的把握,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简单的统计。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将多个数据做成统计表作为教学的目标。
为学困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也比较容易实现,在这一实现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自我的学习更加认可,并且在这一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容易实现自我的突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综合数学素养。
2.3 提问分层
数学问题的逻辑性很强,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数学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探究能力。为此,教师在分层提问时也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在实际数学问题中,相关的已知量与题目构造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要保证问题的递进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题目的不同提问形式,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高效率地解决各类数学问题。例如对于题干“假设长方形的长是5cm,周长是18cm”,针对学优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至少用两种方法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针对中等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而针对学困生,教师可以把问题改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cm,宽是7cm,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虽然说问题都是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教师稍微改动了题目、条件或者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熟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2.4 训练分层
为了保证训练的层次性,教师应科学选择训练方法,促进学生训练效果的提高。若题目有很多解决方法,对于学困生,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可;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至少要运用两种方法解答;对于学优生,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应注意选择的题目要有一定的递进性,逐渐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高效解决数学问题。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异步教学,改变以往数学教学的面貌。小学高年级数学时奠定初中学习数学的关键,要想学生在未来学习数学或者其他学科中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教师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定的分层,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收获颇多。
参考文献:
[1]陈仕标.多元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J].农家参谋,2020(17):157.
[2]崇素芹.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J].江西教育,2020(15):69.
[3]彭爱萍.试论分层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