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李祥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被逐渐淘汰,开展新的教学方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被逐渐淘汰,开展新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有效提高课堂质量的模式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能自主又理性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物理教学;运用
        前言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新型模式是必然的。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并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所以开展此模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合作”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同理,学生对于学习也是如此,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遇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问教师以外,还需要同学们之间的配合和帮助。由此看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利于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的能力。
        一、科学分配小组成员,确保学习有效性
现阶段,教师很容易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划分小组,然后直接随意性划分小组进行授课,可是如果要按照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会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开始时,就要建立科学而又合理的学习小组[1]。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本身的差异性来进行分组学习,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课中,该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是什么?重力加速度是什么,并且明白加速度的方向。首先,教师可以先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学生小组谈论的兴趣。然后,教师让各个小组可以讨论一下生活中常见的自由落体有什么?学生回答:有掉下来的水滴、蹦极运动、从桌面上掉落的纸等等。最后,我们以“纸张”为例,一张纸一分为二,其中半张揉成团,把两者一块从同一高度降落下来,谁会先落地?再经过小组讨论之后,证明纸团先落地,这是因为空气阻力对运动快慢有影响。
        二、树立成员探究理念,形成教育现代化
教师安排完小组之后,可以让一名有能力的学生当小组长,这样让他们集中在一起讨论问题时,才能有目的地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来展开探究,从而带领着组内其他成员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再按照组内的学生情况,让他们轮流上任小组长,利于培养每位学生的责任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还可以形成现代化教育,使高中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摩擦力”这节课中,它主要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摩擦力对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影响,怎样就会产生摩擦力?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让教师带领着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内容是小推车在不同的地面上,它的摩擦力有何不同。地面分别以毛巾、棉布、木板、玻璃来充当,当小车从坡上滑下来了的时候哪个地面的摩擦力更大。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得出结论在毛巾上摩擦力最大。


        三、完善课堂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性
在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充分理解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所以想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更好地引导教学,需要教师一定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2]。比如,当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时,需要学生互相交换意见,让学生在问题中共同学习新知。其次,教师可以把教材中难点设立出来,让学生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和培养学生个体的思维性,最终目的就是完善课堂合作教学。
以“曲线运动”这节课为例,该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白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还要让学生学会用作图的方法解决有关的位移、速度的合成等问题。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师:在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曲线运动?生:骑车在拐弯时、带有水滴的雨伞。师:同学们是否知道水滴是沿什么方向飞出的?你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小组交流情况。思考过后,是因为雨滴沿飞出时的那点切线方向飞出。通过这些问题,它不仅让学生知道物理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还能促使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就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性。                   
        四、教师及时有效引导,促进合作性交流
在课堂进行小组合作时,很容易形成“放养式”的情况。从这一点看来,教师虽然给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时间,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干预,不对课堂小组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相反,教师应该参与到其中,加强有效的合作性交流[3]。当师生在交流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要随意地否定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以教学“重力”内容时为例,教师可以拿出授课时所需要的工具,弹簧、钢锯条、磁铁、铁块等,然后再继续讲解生活中所说的“力”到底指的是什么。如运动员在举杠铃时,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用的力,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为例,力的存在就是一个物体对另有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学生可以根据此例对力的描述后,再描述一下把铁块放置在弹簧上,这两个物体它们的力是什么。在各小组动手实践时,有不对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改正,从中实现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方方面面的互动交流,进而让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中自由摸索和研究,培养出他们对高中物理的创新意识。

        参看文献:
[1]孙常胜.高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研究,2020,10:72-73.
[2]刘广明.分层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168-169.
[3]吕继山.小组合作学习在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9,25:107-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