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在一步步向着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现将关于如何“重视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个问题作浅要分析,并就个人观点提出对策。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人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不-定要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 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两节课就可以教会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让学生摆卡片 、说数、互相检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生、爱好学习,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 “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创设情境一集激活思维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研究情境一一发现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操作建议: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
二、传授学习方法,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四基”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习惯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学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观察。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能明确图里的标明。
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
其次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自主探究与分工合作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进行小组探究。组内交流与解决问题就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课堂操作建议: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
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内化提升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大有帮助。在教学中,要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应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小组展示、汇报交流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师生探究、内化提升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操作建议: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在课堂上我们要严格培养、帮助与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