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效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马秀芬
[导读] 本文基于笔者教学经验,就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效提出自己得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重视借助先进教学策略,不断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助力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助力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前置性学习策略是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强调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小学数学课堂更为有效,因此,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本文基于笔者教学经验,就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效提出自己得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有效策略
所谓的前置性学习,又被称为前置性作业或前置性小研究,强调学生为主,在教师开展教学之前,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者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活动,以便让学生能够在授课之前能够对数学新知识有所理解与感受,那么,学生在课堂之上才能够有的放矢掌控自己的学习。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它强调先学后教,先做后学,比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内容更多,更具趣味性和科学性,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拘泥于课堂之上,而是拥有充分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拥有很大的活动性,学生能够产生更为个性的学习体验,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处于“帮学”状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之路上的领航人。那么,具体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一、创设前置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传统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教师害怕学生自己“嚼不烂”数学知识,便反复的跟学生强调知识点,仔细讲解每一个探究过程,连带学生所说的一切答案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回答出教师自己满意的答案,在不自觉中,教师整个课堂都在实施“填输式”“灌溉式”教育,学生丝毫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成为课堂之上的“牵线木偶”,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出现一种现象,即有教师引导时,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一旦教师不加以引导或提示,学生便会陷入慌乱之中,毫无头绪,无法自主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式,学生成为“拄着拐杖走路的人”,“跑”对于他们来讲成为一种奢求。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拥有“跑”的权利和能力,教师需要及时借助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将话语权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逐步拥有“跑”的能力。前置性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借助多样化方式推行,灵活应用在数学教学环节当中,给学生创建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理清新知识的讲解思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完成新知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重视“导学案”设计,助力学生“先学”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前置性学习策略,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学情”,摸准学生认知水平,并以此为基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找到与新知相关的联系,逐步探索数学新知,这对于学生开展数学前置性学习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计出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形成“导学案”,让学生在数学新知探究过程中“有迹可循”,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提前进行“先学”活动,这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在教学“运算律”时,为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了前置性学习:(1)有加有减的算式当中,应当先计算什么?有乘有除的算式当中需要先计算什么?(2)在综合算式当中既含有乘法、除法,也含有加法、减法,其计算顺序是什么?(3)括号出现,应当怎样计算?学生课下自主通过算式进行相关运算,如“35+65-83=”“65-35+83=”“72÷3×4=”“50×4÷20=”等,发现在遇到只有有加有减的算式或只有有乘有除的算式之时,也就是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乘有除、有加有减的综合算式当中,也就是含有两级运算,如“35+65×8÷5=”“65×8÷5-35=”“12×(153-83)÷8=”等,计算顺序是:应该先计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有括号的需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明确混合运算中(无括号时)有乘除时,需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这对于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虽然学生不能够很好全部理解数学知识,但是在新课讲解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带着问题跟随笔者进行学习,笔者再加以引导、点拨,学生便逐步能够强化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基于前置性学习实情,实施“后教”活动
学生有了一定前置性学习经验之后,有能力探究、分析数学新知,但生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学生中正常的一种表现现象,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这种差异,并在课前事先对具体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了解每个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数学教学思路或者方式,以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高效实施“后教”活动,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可以发展的更好。
比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为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能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新知的探究活动,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探讨活动,全体参与,借助团体的力量进行释疑活动,给予每个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口表述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新知的喜悦。如,笔者创设在“电影院找位置”的情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将“电影院”画在之上,自制出“电影票”,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利用手中的“电影票”(数对方式)找到相关位置,并统计出具体的位置表,小组成员需要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利用数对的方式找寻自己的座位,确定位置,以逐步巩固对“数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拥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保证数学学习效果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开展了前置性学习策略之后,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还需要重视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保证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当中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促使前置性学习策略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助力教师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提前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活动,在课堂之上,笔者让学生汇报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摆出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学生说可以将2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笔者表示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说可以将20个小正方形摆成2行,每行10个;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排4行,每行5个,也有的说摆成5行,每行4个,笔者点头表示肯定,并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看看所出示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每一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一共有24个方格,也就是24平方厘米。有学生说,每行有6个,共4行,6×4=24(平方厘米);每行有4个,一共6行,4×6=24(平方厘米),也就可以肯定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4×6=24(平方厘米)。通过此,笔者发现学生们的观察力、思维运转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由此学生可以轻易自主总结出长方形面积=长×宽。通过及时评价、激励评价以及总结式评价,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完成一次自我成长,使前置性学习和评价浑然一体,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前置性学习策略的运用,做到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可以更行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 农村小学生本理念下实施“前置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张国东.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6(08)
[2] 凸显生本理念 创新设计前置性作业[J]. 王路远.  黑河教育. 2020(02)
        本文是省级课题《前置学习在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编号AH2019259)阶段性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