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创设真实自然、合理适宜的物理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教育意义,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进入情境中积极思索,探寻知识,得到发现,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情境教学法成为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但从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状况来看,在实施教学情境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中的问题
(1)情境创设形式化。由于近年来情境创设在中学教学中受到广泛的推崇,因此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追求情境化,又以过于依赖多媒体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讲解“压强”一节时,可以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两块木板,其中一块上钉有五六个铆钉,另一个则钉有三四十个铆钉,分别将装满水的两个一样大的塑料袋放置在两个木板的钉子上,让学生观察实验情况。这个实验原理简单,道具易得,因此可以采用实际演示的方法,但是有的物理教师过分地以多媒体为中心,制作了复杂、花哨的课件,虽然形式新颖,但是一方面与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生视觉疲劳,长此以往很容易习惯于感官刺激导致思维懈怠。
(2)小组学习情境设置活动化。由于很多情境活动比较适合在四至六人的小组内开展,因此小组学习也是情境创设教学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小组学习活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组内情境创设活动化的表现是课堂活动气氛热烈,但是活动与教学目标的相关程度较低,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概念时,可以采用小游戏“大力士”使学生获得对摩擦力的直观体验,具体方法是:准备一根一头粗糙一头光滑的木棒,然后由男生握住光滑一头,女生握住粗糙一头,两人进行拔河比赛。这个游戏能够体现摩擦力教学的基本原理,适合在四至六人的小组内实施,但是很容易过分注重拔河比赛的形式,忽视活动主体的知识获取,降低情境创设的效率。
(3)教学情境表演化。有时一些物理实验需要理想化的前提假设,教师可以设置虚拟化的场景,将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加以表现。但是在虚拟化情境中,很容易造成表演化,不仅使教学内容显得虚假,还会贻误教学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例如,在讲解速度这一概念时,可以使用遥控车作为道具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可以事先指定四个学生利用遥控车竞赛,制订好比赛规则,按照时间先后或者用时长短为标准进行比赛。但是这种形式表演的成分过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教学效果。
二、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对策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认识到创设情境的必要性,解决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
1.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
初中生在理解物理学理论知识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实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难点知识以及重点知识,同时注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此外,为了方便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物理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知识,方便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比如,当教师要讲解“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选用三个形状相同的塑料瓶,然后在每一个瓶子弄三个孔,保证这三个孔的高度不相同,等准备完教具之后再从上方快速注水,然后让学生发现哪一个瓶子出来的水柱最远,通过此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而针对那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借助实验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实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当教师要讲解“惯性”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想:当我们在坐公交时,会发现车子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当司机紧急刹车时,我们会发现乘客向前倾的幅度较大。通过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惯性”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如,在讲解“影响惯性的因素”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两个体重不同的学生,以相同的速度跑步,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一位学生先停下来,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体重较轻的学生先停下来,因此,学生会了解到惯性与质量的大小有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创设多媒体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开展课堂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将物理知识转换为图形、动画等形式,将教材中的内容融入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把握物理知识的内涵。比如,在讲解“物态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湖泊、冰雕、雾凇等景观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对液体、固体、气体这三种状态进行了解,然后再引入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以及凝华这六种物态变化,让学生准确地认识到这六种物态变化,增强课堂知识的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情境创设教学法作为一项有效教学方法,与初中物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情境创设内涵的研究,并明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实验情境的创设,与合作学习等其他方法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建洪.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以“惯性”概念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0,18(03):259-261
.[2]仰昭才,周艳.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田[J].物理教学探讨,2012,20(05):12-14.
[3]赖玉华.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11,10(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