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探究始终贯穿在物理教学中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吴礼明
[导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表演精彩实验,让学生模仿制作,这是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获得新知识。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表演精彩实验,让学生模仿制作,这是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获得新知识。
        关键词:实验;探究;物理教学
        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其中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最为关键。在农村中学和城市薄弱学校,中学生在动手探究和创意设计方面比较低下,在教师的主导下,一味去“刷题”,用考分去评价学生的好与差,这些不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缺少引导。实验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就地取材,用典型实验让学生去改进制作,学生自然产生思想火花,给学生将来创业奠定了基础。下面介绍自己做过的六个精彩实验,及学生成功表演需要的改制方法。
一、铅笔穿过水袋:
        教师表演:准备一个水杯大小的塑料袋,装上水,用手拧紧袋口,将一个削尖的圆铅笔快速插过水袋,结果看不到水流出来(图一)。学生模仿实验:这个实验器材容易找到,学生
看了实验后就会想到:水为什么没有流出?平时看到的水袋扎个空,水立即流出。学生有了兴趣,便动手去做。同样实验,用不同相似材料,动作快慢不一样,实验可能没有成功。学生便相互讨论交流,多次做实验,也失败了。学生便向老师询问,在老师指导下,最终达到目的,心情很高兴。探究评价: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做成功可不容易。塑料袋要厚,一般装食品的袋子不能用。圆铅笔表面粗糙,其它笔不可用。铅笔猛扎时,塑料与笔摩擦产生热,使塑料熔化,塑料紧紧粘附在笔上,水自然不能流出。
二、微式电动机:
        教师表演:在一节小柱形电池上,放上一块小磁铁(D=1cm),用细铜丝做成4cm长,一端成V形,另一端圆形的两个架子。又用细铜丝做成直径为4cm的10匝铜环,对称引出两个线头。将线圈搭放在两个架子上,紧贴电池两端,线圈就会转动起来(图二)。学生模仿实验:这些器材也常见到。当学生看到线圈转动起来,思维就活跃起来,头脑也产生各种各样疑问。在动手制作过程,会遇到多种困难。制成后,线圈可能又不转动。又要仔细查原因而改制,不断反复进行,线圈转动起来后,学生会兴奋地跳起来。探究评价:微式电动机制作,用到电磁知识。当线圈转动起来时,学生便会思考小磁铁的作用,线圈怎么受力?将磁铁翻转或正负极对调,看线圈转向,他们自然将课本中电动机画图和制作电动机对比。这就是一种真实探究过程。
三、锡纸燃烧:
教师表演:从烟盒包装纸上剪下一窄条,两头压在小电池两端,会发现纸条燃烧起来(图三)。学生模仿实验:这个实验太简单了,当学生看了教师的表演后,马上去做,结果没有成功。学生去找“窍门”,引发了各种思考,去问其他老师,回家问家长,当实验成功后,学生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总有一个“窍门”,找到“窍门”才能成功。探究评价:这个实验最简单,做成功又很难。将纸条中间剪成极窄,这样电阻大,产生热量大,容易烧断。

一个实验总有核心的部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找到核心地方,“找”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发明。
四、“公道杯”模型:
教师表演:用一个塑料杯子,底端打个眼,让弯曲的吸管从中间穿过,用塑料焊枪密合,管子上部呈U形。管口离底部有一定高度。当往杯子注水时,水不流。水面高过U形顶时,吸管下部流水。水刚降到上端管口时,水不再流(图四)。学生模仿实验:这种“公道杯”模型容易制作,学生反复往里面倒水时,高过一定深度,水则流,刚至管口,水又停。这样诱发学生深入思考,联想到大气压和虹吸现象。探究评价:大气压处于无形状态,学生难以理解。用自制的“公道杯”观察,会有深度认识。当看到瓷壶“公道杯”时,其中的奥秘也就好理解了。
五、“饮水鸟”:
        教师表演:玻璃球内装有液体,管的下端浸在液面下,整个鸟是密封的,架在一个类似鸟腿的座上。它的头部粘有尖尖的嘴,尾部附有羽毛。为了让人不能看清鸟身体里的秘密,它的身体被涂上了黑色。而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在鸟的面前放上一杯水,鸟就会俯下身去,把嘴浸在水里,“喝”了一口后,又直立起来。可是直立一会儿它又会俯下身去,等到鸟嘴浸到了水,“喝”了一口,又会直立起来。就这样,它不停地点头喝水(图五)。学生模拟制作:“饮水鸟”制作相对难一些,可是通过反复改进,还是能做好的。通过观察饮水,学生感到十分有趣。会提出各种问题,在网上查找答案。这就是一种深度学习。实验评价:“饮水鸟”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学生参与这个活动,会逐渐明白:原来“饮水鸟”头部不断蒸发所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就是能够活动的原动力。
        六、发光感应飞行器飞球:
        教师表演:市场上出售发光感应飞行器飞球,它不需要人手接触,人手放在透明球的下部,上下移动,左右运动,飞行球也会同样动起来,它带有闪光灯,在空中运动时,非常让人着迷(图六)。学生模仿实验:当学生好奇地表演这种飞行器时,就要看机翼、看透明球里的结构,就要自我发问:什么是人体感应?人体发出了何种东西?怎么看不见?还有好多问题。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有钻研的动力,获得新的知识点。探究评价:发光感应飞行球,综合了空气动力、红放线、感应器、智能化多种学问,学生在模拟表演时有新奇感,求知欲望增强。
        实验探究应该是物理教学的主线,在新的课改中,主线会更加明显。让学生从“刷题”中走出来,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更多的创意。教师在方面应有更多的体验和探索,要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会有效指导学生去做。
        参考文献:
[1]洪从兵·基于科学素养导向的体验式教学策略[J].物理教学,2018(5):56∽58.
作者简介】姓名:吴礼明1970.7男  汉族?陕西省商洛市
商州区,大学本科 ,一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