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李文明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李文明
[导读] 教师在化学教学时,运用趣味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解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教师在化学教学时,运用趣味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解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加强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发现化学应用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分析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实践
引言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我国已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部分地区,大家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仍旧存在着应试思路,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为了改进这种问题,相关人员不妨试着应用趣味实验的内容,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用更为具象的思路来分析化学问题,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于趣味实验,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分析,确保其与教学任务不会产生冲突。
一、开展趣味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中化学中,实验教学的应用丰富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由于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对其记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无法保持长效记忆,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就经常采用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首先,教师通常在课堂上先对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解释,但学生并不能对原理有着清晰直接的理解,这时候实验就能将基本的原理可视化,从而让学生观察、体验到原理的运行方式。而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则是改变传统的课堂化学实验教学,对以往教师在操作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的模式进行改善,融入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营造积极活跃的上课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而迸发灵感,产生创新思维。其次,教师运用引导的方式,通过抛出议题等方法,以兴趣为引,进而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其中重要的是,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在教师亦步亦趋地引导之下,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化学思维。
二、趣味化学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趣味导入,营造活跃氛围
导入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很大。有效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师教学的效果。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趣味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趣味导入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运用趣味导入法教学时,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趣味导入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畏难情绪。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与能力。教师运用有趣的导入方式进行教学,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能快速实现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通过趣味实验,锻炼学生思考力
通常情况下的学校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主导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讲与记录所学内容,偶尔有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许多教师为了加快课堂进度,很多问题在提出后都直接讲解,学生不用思考也能得到答案,这使得学生在不断地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形成了直接获取知识的习惯,变得不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因此,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尽快改革,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与学习。在化学课堂中,趣味实验的开展不仅仅是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是在实验开展和探究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对于生活中常见到的“墙上出汗”的情况,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原因,在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后,再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墙上出汗是因为刷墙用的白灰是氢氧化钙,在刷到墙上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了碳酸钙和水,所以会出“汗”。通过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后积极思考,能使其对知识正确理解与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力。
(三)借助趣味实验启发思维
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对于各种微观知识,稍有不慎,学生都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不妨利用趣味实验,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并且在训练中,趣味实验产生的一些现象,也能够极大刺激学生的感官享受,进而让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的探究,这样对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像学习金属性质的内容时,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教师不妨在班级中利用分组实验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可以将镁、铁、铜和锌分别放入到硫酸和盐酸之中,并对其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各个训练小组,通过观察,分析相关的结果,小组与小组间展开配合与互动,完善金属性质的学习认识。
(四)应用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生活化内容,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生活素材的应用,可以丰富化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化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实施化学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如食品、生活现象等。以此,实现高效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被应用在生活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是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五)通过趣味实验巩固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为了能够快速完成训练任务,不少教师都会采用“演示实验”、“讲实验”的思路,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学生很难对实验产生切实的认识,所以,为了改进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实验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帮助他们由原来的“旁观者”,变成“实践者”,这样学生既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会更加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课堂要充分注重对实验环节的优化,多将生活与学生兴趣融入到实验环节,实现趣味实验的开展,并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与创造力等能力;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改观,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宝盛.例谈高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实验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31):90-91.
[2]刘永刚,李红玲.高中化学趣味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07):28+101.
[3]杨晋芳.高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实验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8(06):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