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不仅是学习数学结论,更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教师讲课,完成布置的作业,考试考出好成绩,而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也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者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可见,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前提。
一、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要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情绪低落的人,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是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因此,教师应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亲和的对话平台和沟通渠道,应在数学教学中建立起来,给学生平等、民主的感觉。对待问题不要独裁,教师和学生进行直接的讨论,了解学生,若学生的想法是无误的,就要表扬和赞许;若观点有错误,要适度地指正他们的观点。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应主动地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在参与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时,学会独立思考。在讲解新旧知识的联结处,知识的疑难处,思维的干扰处时,教师应给以适时的启发,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问题。
等学生思考结束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和大家分享计算的原理,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解题的思路,而不是轻易否定学生的独特想法。相反,还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地方。学生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
三、因地制宜,设立问题,创设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
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有适合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情境。心理学认为:学生要获取某种知识,就要把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领略学科知识的真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科知识的原型,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充分发挥问题的独特诱导力,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问题情境,首先成为一个无意识的参与者,但在一次次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必须要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参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渐次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主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
四、良好的师生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保障
有效的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将会是师生们的共同目标,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教好”,学生“学好”,这样彼此之间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会有一种愉快与成功的情感。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学习抱有喜欢与兴趣的积极态度。所以一个民主、可亲、公正的老师将会更受学生欢迎。而教师如若精通数学教学,对数学有着满腔热忱情感和精神面貌,将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并将乐于参与其中。也就是说,老师与学生之间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这种师生情感关系融洽的班级,班上的班风,学风也会更好。而一个有着良好的班风学分的班级,学习的进步空间也是相当大的,学生之间的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例如,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感情上的问题,这些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五、结束语
总之,培养数学课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从每一节数学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良好的参与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中,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朱铁.试论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8(11).
[2]陈翠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