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学教师中,习题是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的途径。科学合理的习题设计,能提高教学的总体效率。作为数学教师,在对习题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违反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那么就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也因此,习题设计需要建立在培养学生认知水平的方面。为此,笔者针对基于学生认知的初中数学习题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认知;习题设计
前言: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指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如果能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站在认知的角度来进行设置和改进,则能提高教学的总体效率,促使数学课堂更加具有活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基于基础认知的习题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基础认知来设计习题,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把握和巩固,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习题设计也要尽量丰富多样,避免太过于枯燥乏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图1中,展示了玲玲放学回家的折线图,图中的S表示离开学校的路程,t表示时间。按照图像来解答这些问题:第一,该折图展现出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求出t=5分的函数值。第三,在10≤t≤15,那么对应的函数值为多少?第四,学校离家的距离是?玲玲放学回家用了多少分钟?这种基于基础认知的习题,不但紧扣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使得数学课堂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1]。
.png)
再比如,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家里的存款有10000万元,爸爸准备将其存在银行10年,请大家前往银行进行调查1年到10年的年利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宜的存款方案,算出1000万元存进银行10年后的利息。同时也要求学生将银行利率表写出来,标明不同银行的利率。该道题是建立在初中生的基础认知结构上的,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打破学生的传统认知
如果数学教学中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了冲突,那么教师便需要通过习题练习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举个例子,在掌握了以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成立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成立。”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出一道习题:“=_____ ,32+22=_____”,从而促使学生发现之前在认知方面所产生的错误,这样一来,便平衡了学生认知观念平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教师必须激发学生观念方面的冲突。最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强化学生的认知。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的习题设计中,打破学生的传统认知非常重要[2]。
三、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要通过习题的设计,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进行一定的梳理,从而加深学生对例题和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得出的答案,必须注重其解题的思绪和过程,通过完善的方程思想来列出来,比如一家工厂的A区有65人,B区有55人。由于生产需要,要进行调整。A区的人数必须是B区人数的一半,那么则要从A区调多少人到B区?假设A区调x人到B区,已知A区本来有65人,调去B区x人,则剩下65-x人,B区是55+x人。其中A区的人数是B区的2倍,因此得出方程式2×(65-x)=55+x。为此,教师需要求学生明确其中的解题步骤,拓展他们的思维。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会针对所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思考,灵活的进行分析和探索,最终对知识进行巩固。教师也要注重解题步骤的完善性,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
最后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路朝着更加抽象的方向延伸。为此,教师需要给出下面的认知提示语:“想一想这个问题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结合,能产生怎样的新问题?”,“在进行学习之后,你获得了什么结论?能不能采用更一般的原理、结论来对习题解答步骤进行简化?”然后给学生列出这些例题:第一,在图2中,如果∠2=n∠1,∠3=n∠4,那么∠BOC、∠BAC、∠存在怎样的关联性? 第二,在图3中,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1=∠2,∠3=∠4,那么∠D和∠A存在这样的关联?第三,在图4中,BE和CD相交于点A,∠DEA、∠BCA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求∠F和∠D与∠B之间的关联。通过认知提示语,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使得他们在不断变化的问题中产生抽象思维[3]。
五、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随着数学教学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在习题的设计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必须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素质,使得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王德贵.用学生讲题打造高效初中数学习题课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49.
[2]周彬.基于学生本位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9(02):22-24.
[3]刘辰,陈永明.基于“中巧说”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16(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