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难已成为困扰南充市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将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还能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的建设方向和主体,并提出策略。
【关键词】就业难背景;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编号:NC2019C075.项目名称:基于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研究
截止到2019年,南充市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八万以上,比2018年增加将近两千人,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企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深厚的知识理论,还要具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这就加剧了南充市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各大高校必须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均有着重要意义[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就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高等教育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而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推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我国清华大学举办了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2002年,国家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座谈会,规划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自此之后,我国各省市的高校均相继举办了各种不同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许多高校也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重要课程体系中,主要开展形式包括三个方面,即创新创业大赛、课程教育体系改革和建立创新创业园区,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1.创新创业课程缺乏
依据调研结果发现,南充市大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很少会涉及到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虽然也有少量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多数局限于比赛层面,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主流教学体系中,且在课程设置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选择和设置较为单一,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专业师资力量落后
在南充市各大高校任职的大部分教师均未涉及创新创业研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和认知,尽管有部分教师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局限于自身的专业课程,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研究延伸至其他学科,同时,大部分高校教师并未具备创新创业经验,这就导致南充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落后[2]。从专业教师的数量方面来说,当前南充市各大高校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借调或采取聘用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的方式;从专业教师的质量方面来说,南充市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者,大部分教师不仅知识理论掌握不牢固,而且实践经验也严重不足,这就导致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以上说明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水平不足[3]。
3.创新创业平台不足
现阶段,南充市仅有少量高校开设了科技园、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等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无法给予学生用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渠道和平台,这就使得大学生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理论,难以亲身体验创新创业过程,不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使得学生无法评估创新创业的潜在风险,增加了大学生将来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的盲目性。
二、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方向
(一)掌握社会实际需求,针对性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社会和企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且愈发严重,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于,对具备创新意识、敢于突破自我的人才的需求,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在设置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时,必须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体系,并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个创新环节,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依据相关流程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5]。
南充市高校应当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选择,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或培训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南充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即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创新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一种人才类型,而随着南充市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就业问题越发严峻,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在创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只有同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应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6]。
在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方向,就是要掌握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重视并需要社会适应能力强、创新思维能力高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能够快速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各个环节的人才,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企业越发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工作效率高、质量好且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的人才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南充市各大高校必须与企业建立并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经验、发展和管理需求,只有掌握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才能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中。
(二)依据社会实际需求,有效化训练
目前,南充市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均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即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而并未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南充市部分高校于近几年才意识到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实际开展时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是教师所选课题大多与社会发展问题相关联,而对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情况研究较少,其次就是在专利设计方面的教育和研究较为缺乏,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缺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而并未深入研究和挖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南充市各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时,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结合相关资料,给予大学生充足、多样的实践机会和方式,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7]。
三、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主体
(一)高校主导的实施主体路径回归
由于每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背景有着较大差异,其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大学生在处理同一问题或对待同一事物时,常常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或产生不同的想法,尤其是中下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最为活跃,在该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为关键,但由于中小学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对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培养,因此,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极为重要[8]。南充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时,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鼓励在校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组织,给予教师或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另一方面是建设创新创业学院,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打造出极具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二)自顶向下的运行主体的路径回归
1.明确创新创业训练运行的主体地位
南充市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时,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了指导、引导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期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且繁琐的过程,专业课教师、选修课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也应适当引入创新创业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创新创业的理解。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各大高校践行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四、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策略
(一)完善保障支持体系
在就业难背景下,为落实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要求南充市政府完善保障和支持体系,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必要时可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其次,政府还需与高校、企业建立联系,共同创办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政府应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论证、创新创业培训等服务项目,并出台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生活保障政策。
(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高校拥有着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每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均采取了不同模式,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各大高校必须依据自身定位,结合校园文化,明确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例如研究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当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完善,而应用型高校则应将重点放置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此外,南充市各大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不同,开展较早的高校,应将培养重点转移至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融合方面,而开展较晚的高校,则要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教育经验,着力于创新创业理念的普及方面。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各大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教育方面,而是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高校不仅要创办创新创业实训班,还要与企业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实训场所,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进步[9]。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各地区的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多元化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例如厦门某大学与当地的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班,由企业选派优秀人员前往学校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培训,而在培训后也会选取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实践体验,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5.结束语
在就业难背景下,南充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明确建设主体和建设方向,通过完善保障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探索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路线,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黎海凌,马冠华,庄武良. 关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探讨[J]. 中外企业家,2020(08):167.
[2]李凯歌. “互联网+”环境下以“工作室制”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5):152-153.
[3]杨爱苓.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J]. 智库时代,2020(12):64-65.
[4]张诗博. 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土建类民办院校为例[J]. 管理观察,2020(02):104-105.
[5]武一婷. 赛训体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广东的实践探索为例[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1):128-133.
[6]蒋冠周,冯健娜.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1):60-64.
[7]李芬娟,易海峰. 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研究——以萍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 电子商务,2019(02):91-92.
[8]陈诗慧,张连绪.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模式、经验及借鉴——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的比较[J]. 继续教育研究,2018(01):115-120.
[9]王忠宝.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2(07):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