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邱明玲 李玲玲
[导读] 随着近现代自然灾害的增加,地震、泥石流、雾霾、非典、冠状肺炎等
        摘要:随着近现代自然灾害的增加,地震、泥石流、雾霾、非典、冠状肺炎等,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传统文献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直是我们的先贤致力追求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语文课堂正是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而教师在教学中正是担任一个传播者的角色,所以教师要意识到,不断的挖掘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意义
        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引领学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探究、传承,是师生的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道德素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人都知道语文是基础学科,并在高考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但真正重视语文的并不多,尤其是在普通高中。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难度低,日常生活中都有积累和运用,所以不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语文。而其他科目的教师,在学生出现审题和理解性错误的时候,会说,你们语文怎么学的?学生出现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还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仅仅是将作为语文作为高考考试科目去学习,公利性极强。
        其实语文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高考成绩。从小的方面来讲,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应用。从大的方面讲,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语文与本土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传统文化并没有有效地融入到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师生在语文的教与学中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重视了知识的传受与接收,技巧的训练,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本身对知识的需求,忽视了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对文化的学习、理解与传播。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传统文化可以弥补。现在文化教育的一些不足,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道德素养的提高,对孝道、诚信教育、忠诚、奉献、宽容等等道德教育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这正是我们近现代教育,一直提倡并尽力弥补的,与功利教育相对的教育。
二、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方法
   1.深度挖掘古文教学
   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也就是字、词、句的讲解,语法的归纳。高中的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与记忆。更主要的是要挖掘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思想文化。要将文章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当中,去解读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语文课堂效率效果远远高于只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古文的课堂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深度挖掘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融入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师生都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播者。更主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可借助的工具较多,电脑网络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去搜集与课文内容、文化、背景等相关的信息,优秀著作、名家解读,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去伪存真,去劣存优。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做到课内课外一盘棋         
        语文课堂毕竟时间较短,远远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只有将课内课外都调动起来,才能真正的引领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华文化。教师在课堂上对传统文化中的名著阅读可作适当的引领导读,激发学生对该名著的兴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名著进行深层次的仔细阅读。然后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点的内容深入挖掘,让学生学会阅读名著,学会分析理解名著,老师利用课堂起到阅读引领的作用。也可展开课外活动小组,让有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自由探讨交流并形成文字。既培养了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展开一系列的竞赛类的活动。例如,传统文化知识大比拼,诗词朗诵比赛,优秀读后感,品评作品人物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课外搜集评论片段、视频、音频、图片、音乐等多种材料。在上课时进行小组展示。形成浓郁的文化气息,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全力投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全力投入到对名著的研究当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起学生对传统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自觉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
        3.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很多学生将传统文化仅仅立足于课本,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国大地幅员辽阔,中华文化哟源远流长。所以,教师要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由课本向现实的延伸。热爱家乡,关注了解家乡文化,对学生会具有极大的触动。
特别是对本地的一些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了解本地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也可以实现由点到面的辐射。中华文化是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的融合。兼容并包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例如了解了黑龙江省的辽金文化就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北方地区的一部分历史与文化知识。了解了北方的抗战文化,就了解了近现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了解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与爱国精神。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强化,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重视。而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要通过课内课外的教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既符合课改对培养学生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要求,实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通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化的重要责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刘淑芳. 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高考, 2017(6).
陈华卿.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 高考, 2019(9):81-81.
林诚.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 教师, 2018(26):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