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覃宗仁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优势,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化;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应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辅助认知工具,改善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信息化是课程教育发展的必然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课程教育资源得到了倍增,也从客观层面上转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式授课,更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深化。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下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态,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它独特的功效。对于新时代的人们来说,在观念、思维和行为上相比传统社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在强调效率的当下,课程教育也需要在表现形式、内容资源与教学手段上焕然一新,以顺应现代化信息发展的潮流,真正实现课程教育内涵的延伸。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作为学科,语文课程又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更是进行一切知识学习的根本,它的功能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地位。因此这样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语言类课程,它必须要体现出高效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本质属性。但从现阶段不难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很难满足处在快速发展社会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信息技术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多元的教学场景,优化课堂教学空间结构,借助这些信息化的载体来将课本中的知识变得直观且生动,从多种感官上的刺激来为学生带来全新且记忆深刻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的融入符合课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也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1、识字教学
        传统的识字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由于其枯燥和机械性等特点,加上小学低年级识字量的增加,教师教学比较吃力,学生也很容易遗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充满趣味性和新颖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并记忆生字,这就是随文识字教学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此举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形成一定的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接着,教师范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找一找生字,听一听生字的读音,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进行标准,进行自由诵读。

对于不会的字,教师可以用图片和动画的方式来进行演示讲解,加上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识字教学不仅要求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字,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造、书写规律等识字方法。最后,再运用组词和造句等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中,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写“撒、玉、仰、数、珍、珠”。先出示一个卡通的画面:夜空中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洒在玉盘中一般。结合课文内容: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中进行想象,感受这其中对你印象最深的词语,学生从“满天”和“无数”“珍珠”中感觉到了星星的数量和美。接着通过幻灯片将书写笔画慢放,一笔一笔地向学生展示“撒、珠、玉”等字的书写顺序,指导学生跟着屏幕一起写一写“珍珠”,要注意左窄右宽,王字旁的最后一笔要提上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灵活,还要结合生动的语言,以识促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仅记住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并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阅读教学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能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通过多遍的朗读和默读,来让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也压制了学习积极性的发展。但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丰富并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除了默读和朗诵,还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式,结合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笋芽儿》中,这篇科学童话讲的是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景象,笋芽作为其中的一员,以其顽强的意志,由竹笋生长成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教师通过自然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快放镜头下竹笋的生长过程:在细雨蒙蒙的春天,笋芽从雨后的泥泞中破土而出的情景,逐渐章程了苍翠的青竹。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文中拟人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了解笋芽的生长过程,受到了美的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来再现课文情景,营造出与课文相吻合的氛围,将静态的事物赋予生命,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纸上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画面,理解形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都有着积极意义,教师也应该合理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占胜.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149.
        [2]吴堃.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