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诵读国学经典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着重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有效;策略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在中小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开展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相比较现代文阅读的难度更大,因为有许多经典文学中的语言习惯和现代文相差很大,而且其中的生字也比较多,学生读起来存在很大困难,这时,学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就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因此,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意诵读国学经典。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变换诵读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诵读活动来消除诵读的枯燥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诵读兴趣。
例如,在许多影视剧片段中都有学生摇头晃脑诵读经典的画面。这时,我在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时,也可以就文中的某一小段,带领学生玩一把穿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剧中人物,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进行读书,带给学生新鲜的诵读体验。此外,在教学中,我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有许多古诗已经被谱写成了歌曲广为传唱,如《春晓》、《慈母吟》、《唐诗联唱》等。于是,我就带领学生来学唱古诗,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在课堂上,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讲国学故事”活动,邀请学生把知道的国学经典中涉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孟母三迁、牛郎织女、程门立雪等等。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
二、立足课堂结合课外,拓展国学经典诵读面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也要立足于语文课堂,把教学核心和重点放在教材中的国学经典课文的诵读上,在课堂上,反复地引导学生跟随音频进行朗读,或开展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同时,教师还应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经典读物,带到语文课堂上,将课内诵读和课外诵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良好的对比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古诗时,我就通过立足课堂结合课外来拓展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面。在学习这首送别诗之前,我让学生想一想之前还学过哪些送别诗。这时,学生说:“《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于是,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与《赠汪伦》和《芙蓉楼送辛渐》进行对比学习,看看其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之后,我还给学生补充了《别董大》、《送别》、《送友人》等送别诗。经过对比学习,学生对“送别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通过将课内外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经典诵读面。
三、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推动经典诵读开展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孩子个性的形成与父母与家庭环境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想促使国学经典诵读取得良好成效,营造浓郁的家庭诵读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父母与孩子进行亲子经典共读,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由课上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要校外,从而有效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例如,为了让家长认识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我借助班级群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取得了家长的支持。我鼓励家长在课余时间与孩子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爱上经典诵读。此外,家长还可以在家中设立一个国学经典小书架,给学生购买一些适合其诵读的经典文化书籍,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同时,家长可以把亲子共读的照片发到班级群内,我将其挑选出来制作成电子相册,定期在班内与学生进行阅读美好时光分享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亲子共读的温馨和美好。这样一来,学生的经典诵读动力就会不断增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表现,是引导小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品质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经典诵读与语文学习有机融合,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飞.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课外语文:下,2015(8).
[2]张锦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亚太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