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中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如果我们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是一种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就目前状况而言,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的学生总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换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学校从中得到启示,于是在学校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上面写着“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道德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评价方式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和学生成了知心朋友,学生就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师生关系亲密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也就增强了,也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身心的健康发展。
2.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情感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过:“严厉的面孔的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的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3.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健康成长。
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与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漳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与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了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以指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有困感等,家长应鼓动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1】邓非, 刘玉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 知识窗(教师版)(4):39-39.
【2】于洪霞. 浅谈新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139-140.
【3】李素芬. 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