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万斌全
[导读] 思辨性阅读区别于传统的论述性阅读,其内涵体现在学生具有阅读思维的主体性,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带有批判性、思考性和探究性,而不是以符合传统应试教育体制进行的客体规章性阅读。

甘肃省礼县第二中学   万斌全  742201 

摘要:思辨性阅读区别于传统的论述性阅读,其内涵体现在学生具有阅读思维的主体性,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带有批判性、思考性和探究性,而不是以符合传统应试教育体制进行的客体规章性阅读。思辨性阅读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形式,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通过自身的思维和能力去进行批判与肯定。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还会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在转变阅读教学方式,向思辨性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只是单纯地对阅读知识点进行讲解,根本不能吸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由于大环境的改变,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使思辨性阅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阅读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浅阅读。在这样的环境中,具有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四部分组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事实上,每一部分都渗透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表象,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离开了思维,语言只是单纯的符号,不带有思想和情感,思维决定着审美鉴赏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制约着审美的创造。思辨性阅读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急需培养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在语文阅读中才能有灵动性、鲜活性,在审美鉴赏中才能将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所要鉴赏的对象形象更美,内涵更深。思辨性阅读,究其实质是基于感性认识的理性阅读。语文课程改革之前,教学模式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主角,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是配角,负责接收。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终究要被基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思辨性阅读”模式所替代。思辨性阅读,就是使思维更具体、更深入,在师生阅读或在生生阅读中,在独文阅读或在群文阅读中,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思维方法更丰富,思维能力更强,进而养成独立自主理性思辨的习惯,推动知识的点面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能力与阅读思维并重,鼓励学生辩证阅读与思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兼顾阅读能力与阅读思维的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充分探究阅读内容的深层次内涵。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阅读,即在阅读中进行自我反省,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矛盾,主动对不同问题进行探究,增强阅读的深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扩大思考的广度,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总结归纳过程,让学生将思考的体会整理汇总,最终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解收获。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在阅读后互相交流阅读观点与体会,使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更进一步强化学生阅读训练的收获,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要给予适当合理的评价,以鼓励学生阅读,完善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



        (二)、要在阅读中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辨析把某些貌似不合理的信息合理化
        思辨性阅读,强调的是在阅读中善于辨别分析,把某些貌似不合理的信息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辨析使之合理化。某些文本的内容由于与当代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等不同,乍一读总觉得有点不合常理,甚至不合逻辑。遇到此种现象,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直面问题、大胆质疑、广泛查阅、严谨思考,最终使之明朗化。例如,苏轼的《赤壁赋》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有学生就对其中的“徘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会徘徊?相关的翻译资料都把这一句翻译为“月亮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这更凸显了问题的不合常理。众所周知,月亮的运行是按照自己的固有轨迹进行,它既不会因某种原因停止,也不会因特殊情况而徘徊。同时,有学生又提出: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其中“云影”“徘徊”就与此同。教师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查阅各种辞书古籍,展开广泛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仅寻找到了答案,也促进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增加课外文章的阅读数量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新课改的要求已经提上了日常,其中就有对高中生阅读教育部分的要求,要求现阶段的高中生语文阅读内容必须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够在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视野。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有用的文章进行阅读,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可以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自己的语文素养。虽然在高中时期能够进入教材的文章比较少,局限性较大,但是少量被筛选出的文章都是高质量的,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不能只看到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增加课外的阅读数量,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如我们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出处《红楼梦》进行阅读,让学生对刘姥姥当时进大观园的感受有一个体会,对其中出现的人物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可以谈谈自己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认识和感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还能增加阅读量,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对阅读过内容进行消化,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这样对自己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关注学生生活,倡导个性化阅读
        比起成年人,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阅历也比较浅。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推荐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因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联,所以学生能获得更为真实的阅读体验。除此以外,我们还建议学生阅读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作品或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倡导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阅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和发展潜能。
        结束语
        总之,思辨性阅读既是对文本省略知识的挖掘,又是对浩如烟海知识的辨析,既是感性理性思维的统一,又是对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应让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璐.基于高中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文言文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金昕.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刘璞.跨媒介视域下的高中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郭千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张已.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