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曾德静
[导读] 从1978年12月改革开发到今天,我国经济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由“制造大国”逐渐向“智造强国”转变。

成都市技师学院          曾德静   610051

摘要:从1978年12月改革开发到今天,我国经济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由“制造大国”逐渐向“智造强国”转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企业、社会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实践的职业人。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作为职业教育人,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根植到我们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中,为我国经济转型培养出更多素质高,能力强,技能硬的“工匠”,值得我们探索.因此,本论文从分析“工匠精神”与养成教育的联系,中职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生养成教育可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工匠精神 养成教育  实施方法
        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①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提到了“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②作为国家层面,两次提到“工匠精神”,可见它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职业教育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养成教育的联系
        “工匠精神”的提出不是横空出世,自古就有“工匠精神”只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工匠精神”更新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古代人们把手工业者和拥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称为工匠.我们今天 “工匠”多是指工人,技工,所谓的“蓝领”。就其“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概括为:“对技术专注、对专业精益求精、对职业恪尽职守、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他们富有创造、创新意识,追求品质达到极致境界”。
        (二)中职学生养成教育
        对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同学来说,他们和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更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职校养成教育不仅是行为习惯养成、生活能力养成,它还包括心理素质,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而职业道德素养恰恰又是成为一个职业人非常重要的部分。
        (三)“工匠精神”与养成教育相互相承
        “工匠精神”与养成教育相互融合,互不能缺。“工匠精神”是对中职学生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人具象化地指导。养成优良的职业习惯,专注技能学习,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敢于实践创新,这些品质是养成教育要求职校学生具备的,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职校学生是否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院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在社会认可方面、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差异,养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城市生源由于小学、初中学业压力的增大,学校养成教育更多培养的是孩子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对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的教育。
        家庭成员缺失生源,这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机会增多,行为习惯也相对较差一些。
        “9+3”,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④这部分生源是来自藏区,他们乐观开朗、能歌善舞重情讲义,但养成教育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认知不同,最后形成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二)知行不能合一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我们的同学很少在养成教育方面进行实践,他们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导致很多学生,知行不合一。



        (三)家校联系紧密度不高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良好的沟通互动。“放在学校,孩子就应该归老师管。”这种想法存在很多家长思想中,家长缺乏和老师主动沟通,不愿意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断层。
        (四)教师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在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一种“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实训发展,重视专业教师培养。但对养成教育这种基础文化教育课程重视度还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师的认识也还有待提高。
        四、工匠精神融入养成教育实施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人员,那我们职业学校的养成教育就应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职业教育需要的养成教育思想,并以此指导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
        (一)课程重构,让“工匠精神”更清晰
        基于“工匠精神”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将“工匠精神”的形成、文化、思想及影响等基于一体,融入到各个课程,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一年级结合“工匠精神”——对专业、职业的热爱,开展养成教育课程。二年级结合专业课程开展以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养成教育课程,针对三年级开展以“创新”为主导的养成教育课程。由于很多教材都是国家统一教材,所以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合作,开展课程设计,设定校本教材,更好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养成教育中。
        (二)建设师资队伍,让“工匠精神”更好传承
        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老师对他们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习主席说:“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⑤教师要不断用“工匠精神”激励自己,要求自己。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
教师要提高对该课程的认知,不定期开展教学能力比赛、制定自身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学校要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等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工匠精神”能更好地传承。
        (三)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让“工匠精神”更贴近学生
        校园文化是养成教育呈现的一种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工匠文化的熏陶会让学生耳濡目染。建设“工匠精神”文化墙、文化阶梯、文化走廊,营造“工匠精神”技能实训氛围,打造“工匠精神”特色文化班级,创新“工匠精神”大师工作室,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站等发布跟“工匠精神”有关的技能活动、文化活动这一系列校园文化的打造扩充了“工匠精神”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工匠精神”。
        (四)加强校企融合,让“工匠精神”更接地气
        榜样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学校通过和企业合作,请企业的优秀员工,技艺精湛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技能经验分享,技能展示、技术讲解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更真实的理解“工匠精神”。也可以开展企业访问活动,带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背后的“工匠精神”。
        (五)开展“比技能、学本领”竞赛,让“工匠精神”回归本真
        学习“工匠精神”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学校可多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把“工匠精神”勇于追求,敢超越的精神贯穿在每一次训练中、比赛中。技能比赛既能提升学生专业水平,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在一味追求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应将“工匠精神”教育贯彻到职业教育方方面面。高楼万丈平底起,养成教育结合“工匠精神”把我们职业教育这座高楼大厦根基打牢,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好更稳。
参考文献:
{1}摘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摘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3}【政府公告——川办函〔2009〕156号】文件
{4}摘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北京大学考察时讲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