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曾兰红
[导读] 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既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又有实践上的必然性。

嘉应学院 广东梅州        曾兰红   514015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既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又有实践上的必然性。嘉应学院与中小学立足于推动教师专业化提升、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协同研训做了大量积极有益地探索。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中小学 协同研训 实践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研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大学通过函授等学历教育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开始了双向融合的协同研训,因地制宜开展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尝试与探索。
        一、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的必要性
        1.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完善高校与中小学的开放程度,将师范类学校作为主要支撑,强化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能够促进两者间的“双向激活”: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教师教育理论建设得到中小学实践的滋养,基础教育实践反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而对于中小学来说,教学实践得益于理论的升华,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改进和发展。
        2.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源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可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梅州市下辖2区1市5县,地域辽阔,而梅州的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师资力量雄厚,从促进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嘉应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帮助薄弱学校改变状况,提高水平。
        二、嘉应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的实践
        嘉应学院依托“教师专业发展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如何更好的促进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工作。
        1.搭建协同研训平台。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要承担着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创新教师研修模式,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及报告会、学术会等,中心在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研究、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工作中发挥建设、协调、推进、管理等重要作用。
        2.以教育实习为纽带,开展职前培养的协同研训.教育实习基地是沟通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育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在各区、县设立师范生实习基地,实行高校与实习学校共同委派指导老师的双导师制,打通高校课堂理论学习与中小学课堂实践的壁垒,达到为中小学培养、输送更多优秀教师的目标。
        3.实施中学教师培训导师卓越发展计划,建立协同研训新机制。


2016年10月,由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广东客家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导师卓越发展高级研修班项目”拉开了序幕,项目由田家炳基金会,香港教育大学、嘉应学院,梅州市教育局和相关中学参加,致力于探索和构建U-G-F-S欠发达区域教师教育新模式,形成大学研究人员和中学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
        4.设立课改项目、开展教研活动,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3月,组织申报了嘉应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8年度研究课题立项,设立研究项目共42项,拟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及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此同时,先后多次在大埔县举行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教学名师“送教下乡”暨“同课异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推动了全市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实现城乡学校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嘉应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的反思与提升策略
        嘉应学院与中小学立足于推动教师专业化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开展了大量积极有益地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地方。
        1.嘉应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的机制中需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引作用。“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中的领导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大学与中小学规范合作的运作规则。”[1]教育行政部门不仅仅要规划协同研训的项目,而且要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最为关键的是要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持之以恒的指导。因为“政府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制度导向,是促进和保障这种合作伙伴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性因素”[2]。
       2.嘉应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范围有限,两者之间的教育教学研究大都仅限于嘉应学院与部分中小学的合作研究,不仅课题数量有限,而且涉及范围区域较小。在今后的协同研训中,嘉应学院应该正视当地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教育研究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扩展合作范围。
        3.嘉应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模式较单一,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单向灌输”,参与合作的中小学教师多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今后两者之间要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融合”转变,以教育改革需要和教学实践需要为基础,由中小学校来设立项目,嘉应学院教师积极深度介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相关指导,丰富自身实践性知识,并将教育相关理论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同时也为形成新的理论奠定实践基础。
        4.嘉应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协同研训的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虽然包含了社会服务,但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只要无理论建树则不予评价.中小学对于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学质量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等等。对于平时就承担着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来说,除非某项研究他们确定参与后一定可以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显著的成效,否则他们不会轻易地参与进来。这些都直接减弱了高等师范院校及中小学教师参与协同研训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完善评价机制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的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滕明兰,从松散合作走向规范运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92-94。
2.庞丽娟,破解教师教育难题:政府、大学与中小学合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2):1-3。
作者简介:曾兰红,1985年,女,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研究.本论文是嘉应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8JYJ006)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