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三课外文言文的复习高效灵动起来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王爱华
[导读] 基于初三复习课堂的沉寂枯燥,以及课外文言文命题的规律性和开放性,巧用“学生自主命题的微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初三课外文言文的复习高效灵动起来。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   王爱华   201102

摘要:基于初三复习课堂的沉寂枯燥,以及课外文言文命题的规律性和开放性,巧用“学生自主命题的微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初三课外文言文的复习高效灵动起来。
关键词:课外文言文;学生自主命题
        一、案例背景
        初三的课堂本来就沉寂,“做题—讲题—做题—讲题”的模式几乎占主体:而初三的课外文言文课堂教学更是“一潭死水”,老师一段一段甚至一句一句地枯燥乏味地讲解、翻译,大部分同学们无精打采地听,少部分奋笔疾书地记,还有一部分同学经不起这种催眠已经睡着了,这样的课堂连有效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有活力和生气。长期以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所剩无遗。
但是,课外文言文本身又非常重要。它几乎占文言文阅读近三分之一的分值。另课外文言文的选文均来自课外,这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忽视它。
        从去年区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来看,学生课外文言文的得分低得出乎意料,得分率只有47.5%。学生课下花在课外文言文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为什么一点收效都没有呢?
        我们知道课堂永远是教改的主阵地,要改变课外文言文的现状也必须先从课堂的改变开始。“新基础教育”的精髓“四给”中提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好在,课外文言文命题的规律性决定了它又是一个可以突破的点。课外文言文一般有3—4道命题,第1题一般是词语解释,第2题句子翻译,第3、4题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考查。1、2小题侧重文言基础,3、4小题侧重文言能力和素养。
        基于以上学情及分析,我决定通过“课外文言文学生自主命题的微技术”来提升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外文言文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课堂研究
        那究竟该怎样命题呢?
        1、学生自主命题,暴露问题。
        首先我下发了2011年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自主命题4道.教师对命题不做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提示,主要是暴露学生命题的问题。学生一看不再是发下试卷来让他们做,反而一下倒有了新鲜感,课堂渐渐有了一点涟漪。
在命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命题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命题的题型单一重复,有学生通篇下来都是句子翻译,或者都是内容的理解;还有命题没有梯度,有学生一上来就是对主旨的把握;后面才命“词语解释”;还有命题过难:不明确命题范围,命出来的题超纲,自己也做不出来;普遍第3、4题的命题没有方向,比较随意。
        2、比对真题、明确考点及题型。
        (1)学生结束自主命题,教师呈现2011年上海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
        (2)学生比对真题,明确课外文言文的考点及题型。
        学生比对真题的环节很投入,他们研究了2011年上海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后,得出课外文言文命题一般有四道:①词语解释(2个实词,填空);②句子翻译(1句,填空或选择);③对文章细节内容的考查分析(1道,填空或选择);④对主旨、人物形象、写作意图等的整体把握。(1道,填空或选择)。
        3、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份优质题。



        明确课外文言文考点和题型后,在自己先前自主命题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四道命题,合作完成一份优质命题。
        4、小组阐述命题缘由,教师明晰优质题目的要点细则。讨论阐述环节最为激烈,这种思维的碰撞一下就让这潭“死水”灵动起来!
        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文言文各种题型命题的要点:
        (1)解释词语:词语为考纲范围内;课内出现过;含有通假、词类活用等现象。
        (2)句子翻译:
        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对文章内容理解至关重要的句子。
        (2)理解题:
        ①考察学生筛选信息(用原句填空)、概括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能力
        ②考察原因、结果、具体表现、情节梳理等
        (4)分析推断:对主旨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意图命题要点:
        5、学生再次修改命题,教师展示优秀命题。
        学生在明晰课外文言文命题细则的基础上,再次修改自己的命题。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优秀的命题进行展示。
        学生在一次次的“暴露问题”、“比对真题”、“修改命题”的反复中,基本明确了命题的题型、范式以及命题的细则,可以说学生不仅从根本上知道了要考什么、怎么考,命题也越来越成熟;更关键的是,课外文言文的课堂不再是我讲你听、死气沉沉的课堂,更像是一场场思维的盛宴。
        这种“自主命题”我们由“课堂”还延伸到了“课外”。课外文言文材料来源广泛,但是一般有写人、记事、状物、说理四个基本主题,我们安排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主题,包括自行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自行命题、制定评分标准等。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命题进行审核评选,利用文言文阅读时间让全班同学们进行练习,然后让命题小组进行讲评,并对命题优秀的小组进行表彰。
        三、课后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自从开展了“课外文言文自主命题”,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提高有了自信。通过学习命题,他们知道了要考什么(包括命题的范围、题型、方式和细则等),怎么考;通过评分标准的制定,学生知道了答题的标准规范,如何回答才是最佳的。
        其次,学生也从被动地做文言文变为主动地研究文言文,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一下子高涨!
        再次,课外文言文的研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巩固。特别是解释词语、句子翻译本身就是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延伸,所以做课外文言文反过来也可以巩固课内文言文。
        最后,小组合作讨论来进行课外文言文命题的研究进而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学生的课外文言文相对上学期期末有了较大的进步。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语文课堂丰富灵动起来,打破了以前“老师讲、学生记”的枯燥课堂,现在学生都动起来,老师也投入其中,感觉课堂焕发了活力。其次,这种主动、分享的教学方式更是促进了我们教师的研,研促进教,教又促进了学,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后,微技术让我们不惧怕问题,对问题有解决的信心和路径;新的问题也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话,我们这一学期还会将微技术的研究拓展到“诗词鉴赏、课内文言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上,希望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