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李娜
[导读]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如何利用好教学环节,提高其实效性与针对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娜

摘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如何利用好教学环节,提高其实效性与针对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进取,努力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其次,应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门思政课中的侧重点和它的整体性,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最后,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尝试既贴合课程实际又适合新一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有效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思政课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可靠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流阵地。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去,其融合效果决定了思政课目标和使命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突出表现形式,思政课紧抓教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关键环节,才能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从教材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渗透进入高校思政课的全部课程,但又各有角度和侧重。作为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代大学生中的信服力和感染力,如何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自动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
        一、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进育德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德是育人的根本,思政课应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的最重要、最首要位置,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倡导广大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意识。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是传播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魂育人”,塑造品行,思政课教师只有“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3],才能真正将这项事业做好。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部分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全完按照教材就理论讲理论,就知识点讲知识点,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掌握和正确理解,淡化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主旨作用,回避现实问题与学生疑惑,从而使得大学生理论入脑入心的效果大打折扣。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作用的发挥,要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缺乏系统性知识的学习,会导致基础不牢,对理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易“人云亦云”。只有系统性的传授理论知识,将这个基础筑牢,才能使学生达到对理论科学性的正确认识,才能达到“真学、真懂”。同时,思政课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必须在特定的教育目的框架内有引导性、有计划性地进行。没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是没有灵魂的。对目的的忽视,必然导致方向的迷失,它可以被任何思想所利用。如何把握好知识的传授与教育目的辩证统一,需要每名思政课教师始终铭记育人理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自动自觉地承担起“德育为先”的重任,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的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更好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使大学生“真信、真用”。
        二、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促进研究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它的提出,不但是中国共产党重大的理论创新,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思想体系,这种体系俨然不是四个部分内容之和简单汇总或相加的结果,而是以理论为主导,统筹理想、精神、道德等方面,共同构建而成的具有逻辑性、层次性,既有思想指引又有实践操作的完整的思想体系。目前高校思政课关于这部分的理论内容的涵盖,体现在各门教材中,各门课程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中的部分构成。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来说,要具有研究意识,能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整套宏观体系,还要能结合每门课程各自侧重的角度和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在各门课程中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的时候,既结合各门思政课不同特点有所侧重,避免内容传授和角度解读的重复,又要把握整体,讲清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不能就范畴讲范畴,就理论讲理论,而应当具有问题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否则难以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切认同和强烈共鸣。
        三、摸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是奠定了教学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很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这就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尝试既贴合课程实际又适合新一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实效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法.“00后”表达自我意识较强,在思政课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教师指定若干围绕课程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学习小组自选题目课下进行准备和研讨,并利用“课前十分钟”演讲,小组代表借用多媒体设备等手段汇报本小组学习研讨成果,其他同学自由发言或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增进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式教学法.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不理解、疑惑的问题,还有学生对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中存在的困惑等相关问题,“有的放矢”,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答案,在解答疑惑中自然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四个自信”。
        3、载体式教学法。新时代的学生特点是建立在成长在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基础上的,这些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如果在思政课内单纯用理论讲授的方式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混合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最新网络资源和手段,将授课内容潜移默化融入其中,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网络语言和形式,提高教学吸引力。
        4、体验式教学法。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借助高校所在地及周边的人文地理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展馆等平台,引领学生体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感悟先辈们的远大理想、博大胸怀与不屈斗志,培养学生认同先辈们树立和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同身受式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作者简介:李娜,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对大学生坚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BB1318111)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