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陈鹤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完成对相关教学内容的主动探究。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充分发挥各类教学模式的优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本文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地理学科的探究能力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陈鹤   新疆乌鲁木齐第十二中学  83000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完成对相关教学内容的主动探究。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充分发挥各类教学模式的优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本文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地理学科的探究能力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21-02

        引言:我国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同样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多地形、地貌等地理元素的国家。对于高中生而言,不仅需要能够在课堂教学环节掌握相应地理知识来满足考试的需要,更需要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内容,提高自身地理探究能力,从实际生活出发去认知地理,了解地理,喜爱地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将课堂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的经验,并且提高自身逻辑思维架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课时较少
        大部分学校高中地理教学的课时较少,且没有充分挖掘学生地理学科的兴趣爱好。有一个对比可以清楚反映这种状况:很多成年人对于旅游的向往和喜爱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注意力和兴趣爱好绝大多数情况却和地理无关。可以说高中地理教学对于这种认知上的代沟是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很多学校往往一周只有两三节地理课,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压缩学生的学习时间,将大量的知识点集中教学,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对地理学科的直观印象和兴趣爱好。
        (二)教学资源不足
        受到现行考试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过于重视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地理知识点,缺乏对其核心理论知识逻辑的思考和理解。而其中的原因很多:有些学校缺乏对地理教学辅助工具的采购(又或者采购了也因为某些原因利用率很低),有些地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的使用程度不够,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的通过具象化的课件和视频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这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凭空想象来完成地理知识的研究,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形成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和排斥。
        (三)初高中教学没有很好衔接
        长久以来,我国各学段相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点衔接都是没有完全攻克的难题。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初三一年没有地理课,如果学生的初中基础又没有打好,就会导致其学习难度的增加,且对于很多知识点都无法快速理解和掌握。甚至有部分高一学生为了能够快速适应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还需要经常将初中地理的知识点和概念例如经纬线、东西半球、季风、风向等进行反复强调。这样就导致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让学生难以快速形成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
        二、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策略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就需要教师着重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主体,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研究的一个过程。对于地理学科而言,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结合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工具掌握地图知识,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特殊性等知识。


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完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提高。
        (二)实践能力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讲,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因此为了提高其研究能力就需要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阶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上文提到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环节,让学生在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基础上,多思考,多联想,多假设,多讨论,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以及互联网等渠道和手段,还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来完善对地理学科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冬季的室外,通过升腾的水汽和树枝来模拟雾凇的形成,来了解在特殊地理环境下,某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因素和现象。
        (三)教学方法的丰富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除了完成基础的课上教学之外,还需要教师能够丰富自身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地理教学环境。尤其是很多优质的地理纪录片和优秀公众号的文章,都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了解很多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再利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研究课题进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重新理解地理学科,提高自身地理知识面和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下能够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比如亲自绘制地理中所应用到的地图和其他的一些信息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并且在课堂之外的时间能够很好地协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在我看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课堂内容的有效延伸,学生如果能够多多参加这种实践活动,更加可以扩大其知识面,丰富其动手实践的经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也会变得更加扎实。尤其是基础知识内容,学生都能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高中地理中一定会涉及到一些山丘河流等地理区域的讲解,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们走入大自然,亲自去感受祖国的山川河流的雄伟壮观,学生会对这些地理区域附加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在学习时也会更加注重这些知识内容。一个好的地理学家一定是常常走入大自然的怀抱。所以,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且要勤动手、勤动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研究一定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候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的地理学习一定会更加的深刻。
        四、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一个善于研究的人,他的综合能力一定会比较强,并且也善于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在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掌握的不仅仅是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也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以及所擅长的领域,将学生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学生能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各抒己见,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和课后查阅的资料得出每个人观点的准确性,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或是与教师共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并解决问题,各项综合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加强,合作能力更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更何况当前的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如果只靠一个人的学习,是无法取得很大成就的。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合作探究能力,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潜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学习态度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加明显,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知地理学科,还可以帮助他们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的学习时间,充分拓展自身地理知识面,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内容,积极尝试利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探究能力,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纪玉鹏.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81.
[2]魏军武.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研究[J].学周刊,2020(16):65-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