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不“微” 春风化雨育文心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汤书婵
[导读] 微格教学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时间的长度短,但有宽度有厚度,微格教学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策略有:走入精彩文段,领悟方法巧模仿;走进课文插图,启发思维巧想象;走进留白之处,创设情景巧补白;走进文章结尾, 大胆续写巧续貂;走进多彩生活,微格再现巧落笔。通过这些策略,在润物无声中根植学生文心。

汤书婵    福州市施程小学
【摘要】微格教学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时间的长度短,但有宽度有厚度,微格教学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策略有:走入精彩文段,领悟方法巧模仿;走进课文插图,启发思维巧想象;走进留白之处,创设情景巧补白;走进文章结尾, 大胆续写巧续貂;走进多彩生活,微格再现巧落笔。通过这些策略,在润物无声中根植学生文心。
【关键词】微格  文段  插图  留白  文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22-02

        微格教学指面向少数学生,在5-20分钟内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其微在时间短,微在小处着眼,微在选择一个训练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如何读写结合,于润物无声中根植文心呢?
        一、走入精彩文段,领悟方法巧模仿
        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例子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是我们最便捷的资源,运用微格,带领孩子品文学法,领悟其独到的表达方式。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文章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桂林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课堂上教师定格这个片段,朗读品味,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桥梁,然后进行仿写。学生笔下的桂林山水也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桂林的水真柔呀,柔得像春天和煦的风;桂林的水真静呀,静得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桂林的水真滑呀,滑得像一匹铺展开来的绸缎……”“桂林的山怎一个‘险’字了得,有的像刀削斧劈一样,巍巍竖立,令人望而生畏;有的顶峰上竟然站着一块巨石,风一吹,似乎要马上坠落下来似的,令人不寒而栗”……继而进行延伸,用上这些表达方法,写一处景物,学生就觉得得心应手,下笔流畅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中有思维因素的两点所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风暴的训练,继而进行随文练笔。
        从课文想开去,得法于文本,则会得益于文心。学习《新型玻璃》一课,老师擦完黑板后忍不住向学生“诉苦”:每次擦黑板总要遭罪,粉笔灰纷纷扬扬,四下飘落,这可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可积极了,这个说可以发明吸尘粉笔擦,那个说发明吸尘粉笔,从源头上遏制粉笔灰的产生。此时,抓住学生思维的迸发点进行启发:在生活中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想要怎么解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发明“错字纠正笔”,提醒错字;发明“移动清凉仪”,在炎炎夏日时时刻刻带来凉爽;发明“道路故障警报器”,发现道路故障及时报警,避免人员伤亡……这是,再下笔写《我的发明》,则话如涌泉了。
        这样的“微格”教学,或且读且写,或且思且悟,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扎实高效的。
        二、走进课文插图,启发思维巧想象
        在小学课文的编排中,每学期安排八个单元的习作,但单靠这八次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在微格课堂上,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文中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文章内容,体现课文的理解和延伸。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写作练习,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秋思》时, 诗人除见秋风引发乡愁外,还有哪些景色勾起乡愁?借助书中插图先让学生观察:秋风咋起,洛阳城里的景色有哪些变化:秋风起,秋叶纷飞。带来了凄凉,带来了寂寞,客居他乡的诗人,此时此刻,怎能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再认真观察图中诗人寄家书时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他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最后读诗,根据插图进行改写。这样水到渠成,既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境迅速展开想象,写出家书的内容,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拓展了阅读教学的空间,增加了一次练笔的机会,真可谓一举两得。一幅幅插图,一次次练笔,一节节微格课堂,把文思悄悄地播撒。



        三、走进留白之处,创设情景巧补白
        在小学课文中,常常也有留白之处,有情节的跳跃,有内容的空白。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有了“象外之象” “韵外之致”“言外之意”的美妙。又如五线谱中的休止符似的,戛然而止之处又意味深长。微格教学中,老师可以抓住这些关键点,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里尽情驰骋,感受着想象的无穷魅力及曼妙风采。通过创设情境、语言再述、启发补充进行画面补白,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感知体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细致体验文章表达的情感。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中进行写作训练。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荷花》一课时,文中的“冒”用得特别精彩,在品读之后,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就是白荷花,你冒出来想干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领略夏日的风光”“我要问候停在我花瓣上的蜻蜓”“我想告诉游人成长的快乐”……“如果你是游人, 正在观赏荷花,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这下课堂更热闹了,有的背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有的则做起诗歌来了……这样的情景创设, 让想象与经验融入到文中,荷花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共鸣。然后让孩子们写写熟悉的一种植物,把留白部分补充完整,学生写起来便能洋洋洒洒了。这样的“微格”课堂,于课文留白之处习得写法,言有尽而意未穷,生成别样的精彩。
        四、走进文章结尾, 大胆续写巧续貂
        课文的结尾形式多样,有的戛然而止,有的顺理成章,有的则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许多想象回味的余地。这时,走进课文的结尾也成了微格课堂的聚焦之处。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凡卡》结尾处写到:他在梦中看见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个结尾出现两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通过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想象,也使凡卡的命运显得愈加让人同情。寄信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写到:(1)也许凡卡爷爷终于来到了城市,找到了鞋铺,看过了小凡卡后,留着眼泪走了,因为他养不起凡卡……(2)凡卡实在受不了了,一天,他偷偷溜出来,搭上一辆马车,经过几天的颠簸之后,终于回到了爷爷的村子里,终于和爷爷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样悟中思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微格教学中,将读写巧妙结合,有了一颗善于思考善于领悟情感的心。
        五、走进多彩生活,微格再现巧落笔
        微格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时间短,但内涵却是无限宽广。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生活,不断丰富自身语言。一次,我布置学生周末在家学炒肉片,请爸爸妈妈拍下来,保留最精彩的部分。在微格课堂上播放,学生重温劳动体验,唤起他们的创作灵感,再动笔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就很容易写出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我看着青椒,青椒也看着我,我把刀高高地抬起来,瞄准青椒,又闭上眼睛用力砍下去,只听见“嗵”的一声,我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青椒已经离开了砧板,掉到了地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把肉切好了,妈妈一看,捂着嘴巴笑了。有的大有的小。形状更是千姿百态: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有不规则形……个个无精打采,宛如一个个残兵败将……”“妈妈迟疑地夹起一块肉,塞进嘴里,我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心里像是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每一篇都饶有趣味,这样把生活的大课堂与微格课堂相结合,让孩子们的思维与语言相契合,悄悄根植对语言的感悟,放飞孩子们写作的天性。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微格教学让单位时间的阅读学习目的更为明确,由于时间短,教师必须抓住最关键之处进行教学,重点则会更为突出。对学生来说,集中训练一个点,更容易接受,更易于掌握。微格课堂上,教师巧妙抓住训练点,将读写结合融为一体,提高了读写效率。微格不“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一展风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春风化雨育文心,他日桃李必将文心灼灼。
参考文献:
[1]陶继新.写作让生命摇曳出新的精神气象[J].新教师,2017,(1):10-13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编号FZ2019GH072)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