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杨小花
[导读] 一个国家、民族人民自身对其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就叫作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即是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和基石,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巨大精神文明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明标志,它不但造福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贡献。因此,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从小学阶段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就要融入进去。

杨小花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  236800
【摘要】一个国家、民族人民自身对其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就叫作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即是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和基石,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巨大精神文明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明标志,它不但造福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贡献。因此,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从小学阶段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就要融入进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11-01

        引言:
        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是需要长期的培养的,栋梁之才更是需要日复一日地对其进行教育熏陶,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文化自信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和课堂中经由教师的谆谆教诲,一天一天慢慢养成的。为了更加规范高效地让更多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贯彻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去,才能对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起到帮助作用。
        一、教学中的经验与启示
        孩子到了小学阶段,自身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从幼童变成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会变得更加规律和系统,这样的改变必然会给孩子的身体方面带来一些新的状况,而到了第二学段,许多小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进这些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中,使得他们的思想品德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1]。有许多的实践例子表明,在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学习上,言行不一的情况比较常见,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践行这一方面,年龄小的情况还比较少,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言行不一的情况会逐渐变多,和言行一致的群体差异逐明显。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宋智贤教授对此曾进行过研究,得到了小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较为繁复的结论,这种情况的处理是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小学生们展开渐进地疏导,让小学生们切实懂得道理,也能够做到身体力行。
        世界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早在本世纪初就对通识课内容展开了改革,把过去的“历史研究”课程更改成了新的“文化信仰”课程。在对宗教等内容进行一定程度淡化的同时,让信仰与文化的内涵内容得到了加强,不但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还大幅度地增强了课堂上的授课质量。显然,传统文化的学习已经变成了当前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我国是具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大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我们谦逊和善的习惯与形象,而这些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儒雅形象的养成,就要从小学第二学段语文课堂中融入,为学生成就高尚品格和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打下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做出高效地引导,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培养。
        二、传统文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当下,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都在第二学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了爱国、民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容,在各个校园中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学习热”。但实际的学习和施行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总的来说,目前进行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担负起“教化”的职责,没能达到“变化气质”的学习目的,比如为了保障历史文化和其深层含义的正确,将优秀传统文化规范化、科学化,却忽略了最终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著名哲学家尼采就对这种学科办法有过专门的批判,说该种方式只看重“知识”而不考虑学生们的“人格”塑造问题,将人都变成了行走的辞典。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让第二学段的小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切实得到发展,就需要引导其领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并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将其转换为自身的行为标准。
        广大教师群体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者。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信息又处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爆炸状态,当第二学段的小学生们在探索新的文化知识时,应该先养成他们的安全感,具体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先感受到一个与自己相同的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而教师群体,就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氛围的一个群体[2]。当学生感知了这种氛围,获得了一种归属感,他们就有了探索新知识的情感驱动力,就可以超越自己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取得成绩和自身素养各方面的进步。再一方面,教师群体也需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要对自身教授的文化知识具备充足的信念。教师只有自己先坚定了教学目的与居心,才能承担好学生“灵魂工程师”的任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瑰宝,其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文化自信的提升必须溯源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教师应该深入地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并且从小学,特别是第二学段开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知识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读与写(教师), 2019(7):0047-0048.
[2]范桂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好家长, 2019(33):88-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