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多种艺术形态的知识与技能,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依据。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国家未来的领导者,更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下去。为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其渗透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导言:
作为当代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热点现象,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前学校教育的面貌。在新兴阶段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少年儿童的今后发展具有奠基性功用,有启蒙之效。所以,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若能善加利用,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1 重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有问题的意义
1.1 有助于改良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决定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反映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这必然要建立在全面细致分析已有问题的基础上,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1.2 有助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利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品质的提高,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
如何正确开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使教学质量符合要求,实现预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所以,这就需要关注当下已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了解其内在根源,从而为改进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服务。
1.3 有助于拓宽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视野,提升研究的水平,培养相关教师的研究能力
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研究,不但是解决已出现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随着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化,对于相关研究人员及一线教师的研究视野、研究能力、研究质量等方面亦发挥有益作用,有利于提升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品质。
2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浅薄
学校内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课程与活动甚少,翻阅小学生的课本,涉及的相关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些中国历法节日的介绍,如清明节。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灌输说教式占主导,缺乏新意,使学生丧失主动性。根据教育部的课程计划,目前各地市有2课时的地方课程,但这2课时大多被用数学、语文等文化课占用,农村尤甚。教师若只是为考试而教,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孩子们的未来感到担忧。
2.2 教学内容重叠,对处理传统文化
与现有教学内容的关系缺乏经验受课程标准尚未明确的影响,目前业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教学内容设置安排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有的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简单地体现在一年级学《弟子规》,二年级学《声律启蒙》,三年级学唐诗、宋词,四年级学《孟子》《大学》《中庸》,五年级学《论语》等一些经典文本的诵读和讲解方面。这种内容设置不仅和现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甚至重合,也是一种以经典文本代替整个传统文化的以偏概全的行为。
2.3 主流媒体、精品图书对传统文化宣传不足,教学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主流电视媒体少量涉及一些传统文化节目、公益广告,如中国传统之美等,其他频道则很少涉及。书店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大都是国学类的,而适合学生的传统艺术、音乐类的书目极少。书籍材料大都缺乏创新,无法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需要。以上种种造成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盲区,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无法与学生互动产生共鸣。作为中国文化灵魂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弃之不理。
3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的渗透策略
3.1 利用节假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如璀璨长河,其中传统的节日更是凝结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民风习俗、传说轶事、历史文化等,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去继承和发扬。因此,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的文化教育,不但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吃粽子,喝雄黄酒、敲扇鼓的故事,并给学生讲述了屈原的故事;中秋节的时候,教师也可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一节日的来历,告诉他们我国历来重视重视亲情和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要爱家人,爱家乡,爱国家。这样的形式丰富多彩,故事性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很多学校在校园的各个宣传橱窗中,在教室的墙壁上,在走廊两侧都张贴或者悬挂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宣传语。比如《三字经》、《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宣传的良好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且理解也不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欣赏到文化长廊,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以利用三分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积累目的。
3.3 创新传统文化教授形式
传统的授课方式对于小学而言,比较单一枯燥,学生的兴趣难以被激发,教学效率不高。特别是传统文化教学,有些内容距离学生时间遥远,深奥枯燥,学生更不愿意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以及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形式,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现代相结合。如“百家讲坛”推出的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就是新时期传统文化创新讲授的典范。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讲授深奥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小学中也可开展像辩论赛一类的竞技性比赛,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使学生在各类的比赛活动中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4 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除了以上渗透策略外,小学教师还可在校园中组织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小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通过传统文化学习收获到的知识与技能展示出来,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氛围,吸引更多学生来了解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代代相传。如小学教师可在校园中组织开展“小学生艺术节”,设计“国画展示”“书法展示”“古琴展示”和“舞蹈展示”等诸多板块,让小学生都能有机会一展所长,收获大家的赞赏,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4 结论
综上可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所以,教师们必须对现阶段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其将来的更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努力,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助益。
参考文献:
[1]董丽.浅析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J].文教资料,2016(11).
[2]金春峰.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J].文史哲,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