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张新萍
[导读] 初中生物教学目标中的生命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生物知识来学会欣赏生命之美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目标中的生命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生物知识来学会欣赏生命之美。生物作为研究生命的重要学科,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知识普及生命教育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本文基于浅谈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渗透
引言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每个生命诞生的不易及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深刻地感悟到要生命的可贵,要努力把握和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生命的价值与质量。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观教育,要重在使学生具备科学的生命态度,不断地优化他们自身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从而确保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信大家都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该阶段,初中生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异性行为,甚至由于某件事心理承受不住打击而选择自杀或者对其他的人造成伤害。整体来讲,造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学生身心发展缺乏协调性。初中阶段学生处在重要的青春期,他们的生理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而越来越成熟,但是其心理仍旧处在萌芽的阶段,他们对自己周围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而不利于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其二,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的不利影响。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导致他们拜金主义以及经验缺乏等现象的存在,这样容易阻碍他们身心成长。此外,造成学生出现特异性行为的原因,也包括学生自身缺乏丰富的生命知识和教师教学素质较低等等。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就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生命存在的情况在新课改中很有可能发生改变。生命教育是结合生命的特点,严格遵循生命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学生自身的潜力作为前提条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充分的提高。生命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热爱生命,还为学生增加生命的重量以及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指引。注重生命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可以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对于生命教育而言,其不仅关注人的心灵境界,而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为了与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渗透生命教育。
二、利用生物诞生及生长周期,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
        初中生物教材包含有大量关于生物从孕育、出生、生长,直至死亡这四个阶段及生命周期的内容。生物教师在对人类生命延续及生殖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受精、胎盘形成、胎盘在每个生长阶段所产生的变化过程等知识来讲解,并辅之以胎儿生产过程的图示来深入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生命从形成到生产的过程,从而认识到母亲在哺育生命中的伟大及辛苦,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并从内心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物死亡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死亡这一事实。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也意识不到死亡对家庭、对他人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教师要通过对死亡的认知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个生命的死亡对其家人造成的痛苦,对一个完整家庭的破坏,从而从内心里认识到要珍爱生命,而不能随意地残害他人生命或结束自己的生命。教师在教育学生认识生死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就每个生命个体而言,都要经历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我们虽然无法增加人生长度,但却可以通过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增加人生的宽度,从而赋予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三、开展生命讲座,提高学生认识
        初中阶段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而这个阶段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不强。为此,教师可以邀请与之相关的专家给学生举办生命教育有关的讲座,强化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在讲座的过程中,专家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再加上现场浓厚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听讲座时就特别容易被感动,自身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加深。讲座结束后,教师也应抓住时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深受影响从而形成好的生命观。
四、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师的必然选择。生物学实验就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应尽可能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操作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经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对生命的全面认识,最终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性,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如讲解“细菌和真菌”时,在生命教育背景下,教师可借助显微镜开展实验设计,分组、分阶段地让学生观察细菌、真菌在显微镜下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了解在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环境下仍有生命存在。同时,教师可为学生配置营养皿,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培养,使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合理利用细菌、真菌对人类的影响。学生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可形成对生命世界的全新认知,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
结束语
        生命教育对于引导初中学生探索生命意义、思考生命价值、制定人生规划有着积极作用。生命教育有利于初中生加深对生命长度与宽度的认知,以及对热爱自然、善待生命、宽容勇敢等积极人生观的塑造。这是整个初中教育跨时代的进步,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汤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79-388.
[2]张军.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基础教育论坛,2019(16):45-46.
[3]曲月.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策略探讨[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