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陈凯
[导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意识与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不仅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同时还是综合型课程。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经无益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这就需要我们对信息教育模式作出适时地创新,以确保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初步地认识计算机,知道并且掌握有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的知识,将小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出来,更是为了以后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然而要想达到目的,就一定要有正确、合理的思想理论。本文将对小学技术教育课的创新模式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导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适合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儿童是在与外界环境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慢慢把对于外界世界的认知构建起来的,通过这样的过程,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得更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虑进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还要让学生保持正确的观念,将错误的做法或是想法纠正过来,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够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1 把握学习基础,改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的设计有学科特点,教师要对课本内涵进行深度解析,还需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大体把握。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多个维度上。大部分学生很早便开始接触计算机,但他们的信息基础不在相同频率上,学习创造力也呈差异化。因此,教师应创新思路,为不同群体学生给出不同引导,引导他们展开多种创新学习,这是教学的基本诉求。在《动感的文字》活动9中,教师先是启动教学软件,要求复习平移动画、缩放动画、旋转动画的制作思路,让学生试着说出制作旋转缩放动画制作思路。同时,打开课件欣赏动画,引出本次的课题。教师演示如何在新建元件中用文字工具输入文字 (自己的姓名)。看到教师的操作后,很多同学非常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位图填充文字与“填充变形工具”的使用。他们用“导入”命令导入两个新图片——荷花与夕阳;接着又点开了文字元件,将它进行文字分离。由于课文上没有提到位图,老师在这里也做了补充,用位图对图片中的文字进行填充,最后再返回到场景:插入一个新的图层,画一个椭圆,用“荷花”填充椭圆,并用“填充变形工具”调整,将一朵荷花放到椭圆中,最后将场景名称改为“文字,如此便完成了立体文字效果的制作。教师为学生展示操作过程,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思路,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探索,给学生带来重要的创新启迪。大部分学生相关的操作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有些工具没有使用过,可学生通过探索尝试,获得了不少学习认知。
2 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优化整合
        对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并非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而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同时为他们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舞台。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化抽象为直观。例如,科学课中火山、地震是如何产生,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也不可能去观察和体验。通过网络上的一段相关视频,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也非常深刻。例如,在让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他们非常喜欢的童话故事或古诗词作品,作为打字的材料来进行练习,这样既练习了打字,又让学生巩固了这些知识。又如,在学习关于图形制作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数学中的一些图形知识联系进来,使学生在学习画图软件的应用的同时也熟练掌握了数学基本的图形知识。当然,信息技术的技巧练习和理论学习可以和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相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展自己的思路,进一步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尤其要熟悉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和框架,这样才能有效融入这些知识和内容。
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件非常基础的工作。目前,小学生很早就接触了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但是他们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大,在他们眼中只有好玩的游戏和好看的视频。那么,教师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教学方式是最需要改革的,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全不同。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创新的思
路来组织教学工作,融入一些让小学生喜欢的教学元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感到非常的有趣。例如,在学习汉字输入的时候,学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而且
练习枯燥乏味。但是,如果这样的练习过程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学生的兴趣就会比较浓厚,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另外,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些奖励,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更
足,所以教师要善于使用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4 重视学生反馈,做好教学反思
        创新教育开展得是否顺利,教师的教学反馈收集工作很重要。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最忌讳的现象是教师无事可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
会学习的关键”,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内信息反馈。“以学促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和感受
到了什么。所以,创新体现在哪里,创新到底要如何实现,教师的创新想法最后的效果如何,这些都需要得到反馈。经过反思,才能不断实现其本身设计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难免会
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合作,不断调整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确保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5 结论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好奇心极高的小学生,他们拥有着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若要转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老师需要抓住上述特点,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光辉,杨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几点认识[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29-30.
        [2]陈夕忠.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管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