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赵涵蕾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赵涵蕾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给小学科学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给小学科学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有效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可以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参与到小学科学学习当中,令学生运转自己思维,主动进行探究、分析、设疑、猜想、验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寻到正确的答案,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小学科学学习效率。本文基于笔者教学经验,以《植物的一生》一课为例,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思维是学生智力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智囊中心”,学生的思维能力越强,其在学习中的预见性就越强,学习应变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方面有所发展,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今后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与辩证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学生可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可以更行更长更远。那么,具体该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学亦是如此,更是应当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从而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便于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比如,拿《植物的一生》来讲,导入时课堂的伊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便借助多媒体设计“认识新朋友”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认识新朋友的欲望,并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画,刺激一下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再简单介绍一下学生需要认识的新朋友,如西红柿、黄瓜等种子,让学生被可爱的种子所吸引,便于笔者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二、创建开放课堂,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小学科学教师若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需要创建开放性课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与实践,促使学生更为牢固的理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一)主动探究,活跃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小学科学也不例外。同时,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教师使用“自闭型”教学方式,难免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以亲身经历科学真理验证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进而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运转思维探究科学问题,并运用科学方法和技能不断解决所遇到的科学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认知世界,提高科学学习能力,便于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活跃学生的科学思维,助力学生在科学学习当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比如,在《植物的一生》教学当中,笔者设计“种子里面有什么?”的探究活动,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去观察、分析种子里到底有什么。如,观察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和干蚕豆种子有什么不同?在此过程中,笔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相关工具,如镊子、放大镜等进行探究过程,笔者则作为组织者在一旁引到学生解剖、观察浸泡过得蚕豆种子,接着利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的构造,并记录下来学生自己看到的东西,直至学生观察到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胚。


(二)亲自试验,发展学生的思维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学习中,唯有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才能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试验是实现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试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促使学生可以认真仔细观察试验效果,收集、掌握科学试验数据,让学生在试验过程当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闪出耀眼的光芒。要知道,学生在试验过程当中,既能够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试验变化现象,整理出值得参考的试验数据,并对试验的结果有一定的判断与思考,这样的机会显然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科学教学应有的效果。
比如,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种一棵自己的植物”的环节,让学生利用花盆或者学校校园当中的种植园地,在土壤中种植一棵自己喜欢的植物。在此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种植过程,让学生将种子播撒在湿润的泥土当中,待种子发芽之后,将植物移到阳光下,并适时进行浇水。这时,学生需要完成的试验任务是,精心照顾自己的植物,并观察植物发芽、生长过程,做到及时观察,及时记录,并抓住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进行相关描述,一个月之后进行试验的总结与交流,笔者需要看看学生在一个月的试验过程中有怎样的心得与收获。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提倡学生自主根据科学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一定的猜想、探究、验证过程,反复推敲、分析,发散学生思维,逐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从而助力学生在科学道路上得到更好地发展。
比如,在《植物的一生》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生进行课下实验之时,探究“豆芽”萌发过程,学生提出“豆芽生长是否需要水?”“豆芽萌发可否需要阳光?”“冬天温度低的时候,豆芽是否能够萌芽?”等等,若想知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正确答案,笔者让学生亲自进行试验,将豆芽分别装在若干个杯子当中,以观察、确定豆芽萌发的必须条件,这远比笔者直接将答案“灌输”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重视汇总过程,深化学生的思维
除了探究、试验过程,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总结或者汇总的过程,此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再次巩固科学认知,发现自己探究、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不合适的环节,以帮助学生有效改善探究、试验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方法和步骤,便于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重视汇总过程,以逐步深化学生的思维,明确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调查、搜集资料、分析、质疑、探究、比较,并在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这样不至于学生今后在科学探究当中没有笔者的引导而陷入迷茫或不知所措当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做到“攻坚战”和“长期备战”的准备,循序渐进,助力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当中自主运转思维,开启探究之旅,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助力教师构建出高效化的科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探究问题串探析[J]. 黄威.  教师教育论坛. 2018(02)
[2] 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J]. 颜群.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07)
[3]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贾娜.  赤子(中旬). 201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