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写作真实性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余延琳
[导读] 表达真情实感是小学生写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能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并非轻而易举
        摘要:表达真情实感是小学生写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能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并非轻而易举。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相关,而主要的还是他们没有联系也不懂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另外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之后,自然而然地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教学资源,真情实感
        引言: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来探讨如何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改变、提升学生的写作途径,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真实性。
        一、了解、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已的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表达真情实感是小学生写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能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并非轻而易举,下面就请看我们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四年级下册习作5的内容是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研究报告,看到我们班上一位同学的作文:“有一天,我在花草店看见一盆仙人掌,我便央求妈妈给我买一盆,妈妈见我这么喜欢仙人掌,就买了它。”段首没问题,感觉很真实,可以看出作者对仙人掌的喜爱。接着往下看:“有一天,爸爸说我们全家要出去玩半个月。我就把家里的一盆盆绿色生命放在了隔壁王阿姨家,并让王阿姨定时浇水。而此时却唯独忘却了仙人掌。”那么喜欢的仙人掌,为什么此时唯独忘却了呢?让看者我不禁起了怀疑。“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里,一到家我立即想起了我的仙人掌,并马上来到它的跟前,只见它在阳光下绿的发亮,‘银针’也像一个个士兵一样站在那里。”先看后面一句描写很是精彩,比喻也是形象生动。可是看到前面一句,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嗅到了虚假的味道。出去玩的时候独独把仙人掌忘了,玩的半个月中也没提起到,回来居然能立即想到它?我认为这篇文章是虚构的,后来找到这位同学询问了一下,果然是虚构的。如果仅仅是少数虚构的那还不足为奇,毕竟小学生的世界里难免有那么多精彩的瞬间,问题严重的是班上出现很多篇完全神似的作文。
同样是本单元的习作,还有的就是写妈妈或爷爷或奶奶带“我”在花草店里买了一盆含羞草,然后就是去探究含羞草会害羞的秘密,奇怪的是其结果几乎都是一样的。
本单元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两种身边的植物,应该算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属于比较容易写的文章。教学中虽然老师有所要求,但由于学生没有对身边的植物去认真观察、思考、发现,并记录,而是想弯道超车,仅凭自己年幼的想象而作,所以才出现作品中的虚构痕迹累累。
面对班级学生习作如此之现状,我及时开展了“尝试习作”专题讨论会,在相互平和的交流中,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作文可以编吧”“我的作文几乎都是编的”“每次写起作文我总觉得没有话写”……看着孩子们一张纸稚嫩的脸,听着他们的肺腑之言,我不禁想起白居易关于文章写作的言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无论是古人作诗还是现代人作文都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但是现在翻阅大多数小学生的习作,距离“真情实感”却差之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相关,而主要的还是他们没有联系也不懂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另外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训练学生作文真实性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言中提到:“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1]由此可见生活对于作文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让小学生多观察自然和生活,引导他们去观察身边人,体验生活中发生的事。教师能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并能有效地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如此之多,如何充分利用来训练学生作文真实性呢?
巧合的是这几年,我校启动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有一项特色创新实验项目---“培养生命基地”,基地位于学校的操场旁边,里面有20几块蔬菜种植地。创立的出发点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生命的培植过程,培养锻炼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想“培养生命基地”除了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和品格外,如果教师在学生亲身经历蔬菜的种植、栽培、收获等过程中加以引导,对写作练习岂不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是我开始充分利用起“培育生命基地”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我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的种植工作,包括采购种子、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种下后等待种子的发芽、成长、结果、成熟,我们一起劳作,一起品尝收获的喜悦。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规律,锻炼了劳动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其次我让他们通过日记、周记、小练笔、写作等等多种形式去回忆活动的全过程,并整理记录下来,这样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去指导学生写作,孩子们不仅易于接受,而且乐于表达。
之前那位虚构仙人掌作文的同学,在周记中写到春天菜园里的景象“菜园的白菜开花了,原来和油菜花非常相似,都是明艳的黄色,都有扑鼻的香气,该怎么区分它们了,我不禁想要仔细研究一下。”有同学在收获大蒜后,写下了收获的经历和心情“原来大蒜是生长在地下的,还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完整的拨出,不然就只能半途而废了。”“我一直不喜欢吃大蒜,但是通过辛苦劳动收获的大蒜看起来似乎格外的可爱了。”真实的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情感,学生的写作逐渐真实、充实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将学生成功的写作在班级让学生们分享,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大大激发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蔬菜收获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生写作教学是作文的起步教学,如果教师引不得当、启不得法,一开始就很可能使他们丧失写作兴趣,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然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处处留心,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观察去思考,养成勤于记录、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并能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学会表达出真情实感,从而让小学生的写作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