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照,课程标准的推行、教学计划的达成也依附于教材。浙江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从2004年开始沿用至今,而新课标(2017年版)从2018年1月已经开始实行,为了适应新课标,笔者结合学生实际,从教学内容的选取、重组、整合和创新教学设计等方面,就如何处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阐述,通过整体构建教材知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立足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材处理;重组整合;创新;教学情景
教材处理是我们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保障,它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2018年1月新的课程标准开始实行,而传说中的新教材却久久未登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内容上从“关注工具特征”转向到“关注学科本体”,要求方式上从“知识技能学习”转向到“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通过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切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全方位的提升,教师要对现行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进。笔者通过结合学生实际,从教学内容的把握、选取、重组、整合来创新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尽信教材,不如无教材
1.就教材内容而言,纷纷籍籍,千头万绪
教学内容泛而多,知识技能目标繁而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在课堂内全部落实,会有困难,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浅尝辄止,重点不够突出。课本中的“实践体验”无论是内容效果上还是技能应用上对于在信息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都显得比较乏味,信息处理能力得不到发挥。例如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2节中的“表处理”,教材在介绍表处理软件时对电子表格的格式设置只是文字描述一带而过,只简单介绍了可以实现什么效果,却没有具体介绍工具和操作方法,导致教师很难从教材中拿捏重难点,无法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实践体验还是枯燥的让学生在表格中手工输入数据,无法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对实践体验缺乏兴趣,能力得不到提升。
2.就教师使用而言,无关紧要,投闲置散
目前教师对教材的态度存在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教师完全弃教材与不顾,由于教材对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介绍的不够详尽,很多老师借助网上的教程进行教学,单凭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来教学生,出现超纲的现象。另一种现象是教师知道处理教材要有自己的创造性,但是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内容时,草率处理教材,教材没有理解透彻便随意更改教学内容,毫无章法地进行拼凑,或无节制地补充、拓展,淡化了教材的重点内容,舍本逐末。
二、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
教材是集教育目的、学科知识、学生认知特点为一体,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编写出来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主导性的,教学活动赖以实施的绝好载体。对于教材,我们不轻易否定,不盲目迷信,更不能完全脱离。我们没有选择教材的自由,但是我们可以抉择如何智慧地措置教材。
1.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落实点,实现对教材的精准把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探索,准确地拿捏,不然任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教师应熟谙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要了然于心,领会教材设计与编写的意图,归纳出重点、难点及关键点,深挖细掘教材中能够发展学生素养的知识点,形成自己对教材处理的独到见解,实现教学内容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的转变。
以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的处理为例。
(1)立足教材,从整体到章节整理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再根据章节,确定接下来要讲授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先从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整理出学生应该掌握VB中的哪几类以及每一类要了解和掌握的属性(见图1),例如常用到的类有:TextBox、Label、CommandButtom、Form等,再整理出本章节中新出现的类有:Shape、Line等。每一类课本中出现的相应的属性有哪些,如本文框除了Name、Text等常用的重要属性,课本中还介绍了哪些新的属性(包括其他章节出现的属性,如multiline)。这些类和属性中,哪些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哪些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哪些是要新授的,整理出来的重点和要新授的知识点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取材时把握广度和深度的依据,如图1所示,黑色加粗字体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黑色不加粗字体为学生需要了解的,红色字体是要新授的知识。
图1
(2)立足学生,从学生习得知识和掌握情况整理出疑难点。例如在整理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见图1,黑色加粗字体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学生掌握的不够熟练的,或者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理解会有困难的。例如整理出本章节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事件及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碰到的难点(见图2)。常用的click、dbclick、load事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运用,而keypress事件因为要与if语句和字符内码结合使用很多学生在运用时就相对困难一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多运用keypress事件,比如在用到数据输入的情境设计时,在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尽可能用keypress事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VB的一些常用对象上的常见事件
图2
2.灵活调整教材,创造性设计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自身的创造能力,跳出逐节教学的惯性思维,以“章”甚至“跨章”作为基本思考对象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结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鲜活、有趣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在教学情境设计中适时适量渗透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并且根据教学情境设计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补充或调整。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获得和丰富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通过巧设教学情境,有效激活教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把教学活动的中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计算思维与能力上,实现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转变。
以处理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实践体验(如下图所示)为例。
(1)打破章节束缚,调整教材内容。实践体验只运用了块if语句中一种,而笔者想把三种块if结合在一个实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三种块if语句功能区别的同时,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if语句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是想在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技术环境胜任力。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把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机联系,让教材显得简洁明了。于是笔者把这个实践活动调整到了if语句教学中,把对象shape、line和if语句两个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VB中块if语句
图3
(2)活化实践活动,充盈教材内容。由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于是实践活动设计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反过来由于实践活动设计做了调整,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补充,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因为情境设计的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加入了对象timer、输出指令msgbox、颜色属性值vbRed、vbBlue、 vbYellow以及运用对象属性值width进行累加运算等内容,对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地修改和内容的丰富,使之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又不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以激发和培养。在富有挑战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既得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提高活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修改1:开关在“开”和“关”两种状态中切换(如下图所示),用图3中的块if语句2来实现。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要实现的效果,抽象出问题特征,寻找if语句的判断条件。此例中“变”是关键,开关上的文字会变,灯泡的颜色会变,所以对象command1的属性caption和对象shape1的属性fillcolor都可以作为if语句的判断条件。两个对象的共性是都在两种状态中切换,不是一就是二,让学生知道选择图3中块if语句2来实现的原因,掌握图3中块if语句2的使用方法。
修改2:开关打开的状态下,电池电量减少,并且电量不足的时候会给出提醒(如下图所示),用图3中的块if语句1来实现。根据生活实际比如手机使用过程中电量的变化和提示,设计让学生熟悉而又神秘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此过程中补充了对象timer和指令msgbox的用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本例也是通过对象属性值的改变来作为if语句的判断条件,但是更侧重的是运用对象属性值进行累加创造判断条件的运用。Msgbox语句只有当对象shape3的width小于50的时候才会提醒,让学生知道选择图3中块if语句1来实现的原因,掌握图3中块if语句1的使用方法。
修改3:灯泡打开时,灯泡的颜色会按白、红、蓝、黄四中颜色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用图3中的块if语句3来实现。之所以设计本例是因为教材中VB颜色的属性值vbRed、vbBlue、 vbYellow等在笔者读教材时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原因是这个内容是学考内容中没有出现过的,也是笔者获得的新知,原来在VB中颜色的值还可以这样赋值,笔者认为它们能吸引自己,肯定也能够吸引学生。笔者从自身生活经验中搜索情境,从热点旅游景点的夜景都是灯光变化的特点获得灵感,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了此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选择图3中块if语句3来实现的原因,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通过追求理解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培养。
3.细腻感受教材,在实践中体会,克服分少而不为的功利
信息技术学科是及理论、工具和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很多知识点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来感受和体会。由于教学课时紧张,再加上“高考”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我们很多老师“就重避轻”。对一些教材上有但被“高考”冷落的软件或者一些学生不用实践操作就可以死记的软件的操作实践进行“量体裁衣”。比如网页制作、视频编辑、智能运用的OCR和机器翻译等。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实践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而不是武断、粗暴的去掉教材内容或者由教师演示讲解代替学生真实的实践感受,任凭学生空想技术的美妙。
例如在讲“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时,由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考试内容几乎不涉及,我们很多老师直接把这一章在教学内容中删除了。不考就不重要了吗?是真的不考吗?其实不然。只是我们很多老师“误会”了,误会网页制作只是字处理软件多了一个超链接而已。笔者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排版,由于大多数操作和字处理软件相同,所以对于排版没有过多的讲授,具体介绍了网页中比较重要的表格和超链接的作用,着重介绍网页代码地修改。笔者提供给学生两段代码,让学生在代码视图中把代码复制到正确的地方。一段代码实现一个光环跟随鼠标移动,并围绕鼠标旋转的效果,用效果呈现的奇特性和神秘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想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第二段实现图片在网页上随意飘动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删除图片或者修改图片文件名后观察引起的错误提示,让学生真正明白网页文件中是不包含图片、视频等任何媒体的,它只是文本文件,只是一堆代码,它只是通过自己特定的语言来描述把电脑中的某个多媒体文件在网页的某个地方显示出来而已。紧接着笔者向学生抛出动态网页的概念,讲解了笔者制作的选课系统中的链接数据库的ASP文件代码,让学生明白并不是网页上有会动的元素就是动态网页,有数据库后台支持的才是动态网页。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代码的功能和本质,打破了计算机带给学生的神秘感,让学生更亲近计算机,更亲近计算机语言,让枯燥的代码也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图片在网页上随机飘动代码修改及效果
三、理顺思路,执简以御繁
通过教材的有效处理指导教学实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在教学中,教师淡化了单一知识的讲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手脑并用,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促进计算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综合解复杂决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时,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设计在落实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知行合一,手脑相长,让学生在实践中“纸上谈兵”。通过纸上学习知识指导自己的上机实践,也要通过上机实践在纸上创造知识,让学生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试错”的实践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知识,学会创新知识。
2.设计任务情境时,每个环节的任务难度设置要形成一定的梯度,由容易到难,逐步提高并分开层次,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生成。最好是每个环节相对独立,让层次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的完成任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有挑战,能力弱的学生也不至于到最后一事无成。
3.让学生自主预习,先学后教。教师根据教材处理精心设计任务学习单即学案,让学生在课前结合教材进行深度预习。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迁移能力,即使生身边没有随手可触的电脑也可以结合教材进行预习。
参考文献
[1]有效课堂——从智慧的处理教材开始——《小学数学教材处理的智慧》读书笔记http://www.eywedu.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1&security_verify_data
[2]张晓海.浅谈教材的处理策略https://wenku.baidu.com/view/76fee6f2c77da26925c5b082.html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