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的教育事业领域,素质改革不断深入,让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规范自身的教学观,树立学生本位的新思想,明确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此前提下进行教法创新,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以及整体学科素养。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素养,展开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素养;提升策略
前言:素质课改的深入发展,让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形态和面貌,并且对教师的课堂规划和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数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主观层面考虑,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树立学生发展观,并根据学习素养内涵和要素,对具体的授课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提高学科整体教学地位。
一、高中数学中学习素养提升意义分析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对人才素质有了全新的要求,更侧重于人才的全能型素质培养。而相应地,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改革政策,主张各个阶段的教育有效落实素质改革[1]。在这样的一个宏观条件下,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针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所呈现的教学意义十分显著。众所周知,学习素养是一项综合性的概念,包含的要素具有多样性,如文化意识、直观想象、建模思维、推理能力、探究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是一项涵盖学生思维、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教育方针。将其落实到数学教学工作中,能够推动该学科的素质化改革进程,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更加的高效。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教学观,以强化学习素养为导向就目前的授课体系进行创新。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素养提升路径分析
(一)优化课程导入,培养数学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支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学科认知的核心因素[2]。在数学授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数学文化,并从主观思想上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导入环节进行优化。以教材内容为关键,搜集与之相关的数学故事,或者比较典型的数学家故事,来丰富课程的文化含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理解,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观。或者,教师也可以将翻牌游戏导入到数学课上,之后与学生共同讨论该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帮助学生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通过优化课程导入构建良好教学开端,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以及提高对课程内容深入探索的积极性。
(二)构建课堂情境,培养直观想象能力
直观想象是学习素养中的重点要素,也是决定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关键[3]。在数学课上,有些数学知识比较的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挑战。为了便于学生快速内化和吸收,教师需要合理贯彻情境法,通过构建情境改善现有课堂环境,对抽象性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化转化,以此来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直观想象的过程中,正确理解知识点内涵,保证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轴对称”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数学概念形成准确的思想认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数学图形。利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的轴对称图形,如一些公司的标志牌或者日常的工具等。让学生通过图形直观观察,找出共同点,从而准确识别轴对称的图形规律。也可以方便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在脑海中进行图形勾勒和刻画,并自主进行轴对称图形创新与创作,以此来实现抽象性数学概念的有效内化。
(三)引入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建模思维
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师需要做的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以便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建模,并且在模型的支撑下,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层次,以及理解深度,实现高效率以及高品质教学。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实物展示,或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模型感知,正确理解课程内容。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在课堂上,利用剪刀、白纸制作若干个圆形模型,然后通过转变位置关系来判断圆形之间的关系,如圆与圆之间的相交、相切或者相离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直观观察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几何意识。
(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数学执教的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在此之前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基础进行思考和推理。在高中,数形结合是典型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梳理问题思路,也能够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根据具体的函数式绘制图像。通过图像观察,分析此类函数所具有的数学特征。同样地,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绘制函数图像,找出问题中的隐藏性已知条件,梳理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五)组织小组讨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数学课上,教师要以学习素养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改善课堂环境,增强教学氛围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之后, 合理分配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互助的学习氛围下,通过组内探讨和交流,正确掌握课程内容。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时,则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就判定条件和例题进行分析,在探讨的过程中实现思路整合以及学习方法的有效共享。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布置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比如说通过小组合作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搜集和统计,从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六)组织专题训练,培养数学运算能力
在数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组织专题训练,让学生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运算和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设计训练专题,为学生自主训练和探究提供便利条件。打破以往题海战术的教学局限,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运算练习自主性。比如说,教师可以针对一元一次方程设置训练专题,通过设置计算类专题、应用题专题,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解题规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错题进行自主整理、反思,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比如说注重检查、书写规范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结论:综上,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是新时期教学改革提出新标准、新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在针对高中生展开授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学习素养的具体内涵和组成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就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化创新。在数学课上,教师需要优化课程导入,构建数学情境,引入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组织小组讨论,专题训练,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苏美竹,杨尚云.浅谈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以初中数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60.
[2]林德成.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素养提升的策略和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70.
[3]谭福玲.探讨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