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是关于美学的艺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同时也能够引导小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美术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不过,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想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老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本人将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希望能对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开展课外活动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美术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师就需要积极组织美术课外活动。众所周知,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其各方面都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只有全面结合实际情况,美术课外活动才能切实有效的组织起来。
在平时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本人格外注重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在教授岭南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漂亮的挂盘”这一内容时,本人发现学生在完成了课堂作品之后还是对该主题十分感兴趣,于是本人就组织四年级的小学生每人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个挂盘作品,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艺术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观看其他小学生的作品,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美术挂盘设计思路,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此外,本人还鼓励小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的速写本,每周可以抽时间画一下校园景色,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够学会用画笔去捕捉校园里的美好风景。
二、深入赏析作品
赏析作品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通常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务必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欣赏的重要意义。
此外,美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赏析作品的次数不宜过多,若是每堂课都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赏析作品上,则会大大减少学生的绘画时间,如果只是一味的赏析而不实践,学生的绘画水平也很难提高。
在过去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本人格外注重带领小学生深入赏析美术作品。例如,在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世界”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欣赏了莫奈的《干草堆》《日出印象》等一系列著名的作品。其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观察到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段的阳光照射下的不同变化,本人充分利用了抠图以及放大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了画面的细节,并结合视频资料对画面的色彩搭配、虚实关系、空间构图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讲解,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美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重视作品的深度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好赏析的次数和时间,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最好的课堂体验,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评价活动
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通常都只重视学生的绘画实践,对于作品完成后的评价活动却很少开展,其实积极开展评价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美术综合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总之,组织美术作品评价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
在平时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本人格外注重组织小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例如,在岭南版小学美术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缤纷的色彩乐园”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本人首先按照座位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分享一下自己关于绘画的见解和经验。之后,等学生画完以后,本人还会逐一对小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此外,本人还会引导小学生对组内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启迪学生的智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对学生充满耐心,此外还要注重在丰富美术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美术结合生活,同时积极带领学生深入赏析优秀作品,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祥润.融入艺术,陶冶情操——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能力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218-219.
[2]毛婷婷.融入艺术陶冶情操——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才智,2020(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