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音词出现的历史原因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任映艳
[导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应运而生了。

汉语双音词出现的历史原因

甘肃武都陇南市卫生学校   任映艳  74600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应运而生了。早期的语言词汇很贫乏,多为单音节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繁,单音节词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双音节词便在全体社会成员中产生。了解双音节词出现的历 史原因,懂得它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知识。
关键词:汉语双音词   历史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应运而生了。然而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入,人们之间的交往较少,因为早期的语言词汇很贫乏,且多为单音节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单音节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交流,于是双音节词便产生了。深究双音节词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自身的发展
        语言最早产生是因为交流的需要,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一些基本词汇,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定性的,多数的基本词都有很长的寿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在奴隶时代以前的远古时期,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差别。在甲骨文时代,这二者之间的界限也还是不大的。且以单音词为主,仅有的单音节词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单音节词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聪明的古人首先改造原有单音节词,在原有的基础上按头缀尾,使基本词转变为词素,使之变化为双音节词,例如:虎—老虎  师—老师    房—房子  猫—猫儿  日—日头,这样词汇就由原来的单音词发展成了双音节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另外,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旧的词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旧词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古代需要区别的东西(如“特”“骊”“獒”),后代不再需要区别了,二是古代存在的东西,后代不再存在了,代表这些事物的词也就不在被频繁使用而成为旧词。例如汉语的鼎、进士、太庙、社稷、陛下、关金等。旧词的消失在有文字的语言中和没有文字的语言中是不一样的。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当客观事物消失时,表示这些事物的词就从口语中消失了;但在有文字的语言里,客观事物消失以后,表示它的词却可以保存在文献中,后人不但可以看到,必要时还可以拿来使用。三是转化,如“眼”在最初的时候,只是指眼球。它是和“目”有分别的,后来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里代替了“目”。某些旧词被淘汰,不是由于表示的事物消失了,而是由于被另外的词所代替。新词代替旧词,古代没有,而后代产生的东西,当然需要产生新词。战国的“楼”字,宋代的“桌”字、“椅”字,都是好例子。有的是由于人的社会地位、人与人的关系或人的认识起了变化。例如解放前的 “邮差”、“安东”、“归绥”等词表示的事物并没有消失,但这些词反映的观点与社会的意识不相容,所以现在被“邮递员”、“丹东”、“呼和浩特”代替了。可是有些新词代替旧词,与人的认识无关,而纯粹是词汇内部调整的结果。如“脸”代替“面”、“世界”代替“乾坤”、“狗”代替“犬”。新词产生以后,多数能在词汇中巩固下来,有的还能进入基本词汇。但是有的新词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匆匆过客,很快就成为旧词而被人们忘记了。例如五四运动以后,汉语里出现过的“安琪儿”、“赛因斯”后来被“天使”、“科学”代替了。
        伴随社会发展,新的词汇不断涌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事物,发现了事物的新属性,得出了新的结论。语言直接反映这种需要,于是新的词就不断的产生了。例如解放后,汉语出现了总路线、生产队、劳模、化肥、自留地、责任制、电视、半导体、导弹、加速器等新词。在新词与旧词变化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词汇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和替换,例如汉语的“改革”古代指“改革天命”,现在指“彻底改革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状元”古代指一种科举称号,现在指拔尖人物.有的扩大了,例如汉语的“包袱”原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现在增加了“思想负担”的意思。有的缩小了,例如汉语的“家”现在只有“家庭”、“住所”、“学术流派”、“人工饲养的”等意义,可是古代文献中还有“私有”、“大夫的封地”等意义。又如“可怜”在唐代有两个意义.如“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前一个“可怜”是“可喜”的意思,后一个“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


可是前一个意思今天已经没有了。有的旧义消失而产生了新义。但这个变化过程仍然朝着复音词的趋势迈进。同时,随着民族、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的汉语语言也不断地丰富起来,吸收了不少外来词,也叫借词和译词,它们所表示的是一些新的概念,借词有全借的,当我们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做借词,也就是一般所谓音译,例如: “阿訇”借自维吾尔语axun,“喇嘛”借自藏语lama,“游方”借自苗语z?ufa?,咖啡、肯德基、麦当劳、坦克、沙发等来自英语。有时候音译词不好理解,就在音译词上加一个本民族词来说明,这种借词方式称作全借加注。例如汉语的“卡车”就是把英语的car(车)音译成k‘a再加上汉语的 “车”构成。另位还有一种借词方式叫半借。当我们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做译词,也就是一般所谓意译,例如汉语的“剑桥”来自英语的Cambridge,Cam音译为“剑”,bridge是“桥”的意思,就意译为“桥”。再有一种意译词,就是将其他语言的词按意义翻译成本民族的词。例如汉语的“红军”是根据俄语的красная(红色)армия(军队)译成的,这些词逐渐融入我们民族语汇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二、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思想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有些事物无法在旧词汇中找到自己恰当的名称,也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于是人们便又替它们量身订做新词汇来称谓它们。例如源自于科技发明的飞机、造纸术、印刷、电脑、网吧、网友、导弹等;源自于典章制度的年号、避讳、政治、晋升等;源自于宗教的占卜、报应、因果、禅宗、祭祀、幻术等;源自于艺术的旋律、造型、圆润、韵味等等。这些新词汇的出现让汉语言越来越丰富。
        三、汉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汉民族也不例外。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都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这种认识和思维的“二元论”,必然地影响到了造词的方式,于是在新词创造的过程中,把原来意义相反、相对或相近、相关的单音词组合在一起,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词,例如:阴阳、祸福、是非、正反、太阳、日头、包谷等等。另外,在汉民族人的心理习惯中,人们认为好事成双,认为“二”是一个很稳定的结合方式,也是最完美的组合方式,于是大量的双音节词被汉民族所认同和接受,例如:爸爸、爷爷、爹爹、时时、常常、双双、静静、星星等等。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匀称,成双成对的特点,这极符合汉民族人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这也是现代的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的原因。再者,为便于记忆和思维活动,人们将一些长词或短语进行紧缩,使之变为双音词,例如:汉语的“土改”是由“土地改革”紧缩而来的;“知青”是由“知识青年”紧缩而来的;“美国”是由“美利坚合众国” 紧缩而来的;“德国”是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紧缩而来的等等。这些便于记忆和书写的紧缩语也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双音节词汇。
        现代汉语新词的大量增加,使汉语大大地丰富了它的词汇,而且使词汇走向完善的境地。我们说丰富了,是因为产生了大量新词以后,任何复杂的和高深的思想都可以用汉语来表达;我们说完善了,是因为词汇国际化,每一个新词都有了国际上的共同定义,这样就能使它的意义永远明确严密,而且非常巩固。我们的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要想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它,一定要了解它的历史,懂得它的发展规律。汉语双音节词出现的历史原因很多很复杂,笔者只是粗浅地收集整理了以上三点,要发展我们的语言,丰富我们的汉语词汇,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才行。
The continuing center of Longnan Teacher’College   Ren Yingya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the language emerges as the times reguire In the early language the words most of which were single-syllable were very poor .Bu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ingle-sylbable ones could not have satisfied with people’s intercourse , so double-syllable ones were produced. Learning about the historic reason why they were produced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will help us study and master the Chinese knowledge more.
作者简介:任映艳,女,(1976— ),甘肃文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陇南市卫生学校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