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马慧慧
[导读]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核心,是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

安庆师范大学   马慧慧  246000

摘要: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核心,是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了解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及主要内容,对于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公民对自然生态的道德责任感。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古代西方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1.古希腊时期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永远在不断变化,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火,它可以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转化。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所有事物都通过原子的不断结合而产生新的事物。而伊壁鸠鲁提出原子的运动特性是具有形式的能动性和规定性,主张用“自然来解释自然”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这些思想对马克思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培根认为人类只能认知在自然过程中所看到的,科学是人类来扩大自身权力的工具,人类不能为所欲为,要使科学技术与自然规律相统一.笛卡尔认为人可以认识和改变外在自然,人也可以通过“借助实践哲学清楚地了解火、水、空气、星球和我们周围其它一切物质的性能和作用,从而使我们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1],马克思反对片面的把人归为自然的主宰者,主张从唯物主义出发。
        (二)德国古典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1.康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康德认为人是能动的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提出“自在之物不可知”[2],这说明他在理解人对自然的认识上是有限的。马克思认为康德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完全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但康德思想中对人是自然一部分的理解,以及人是能动的主体等思想影响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黑格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黑格尔把自然的起源和变化等都归为绝对精神运动的结果,而“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3].他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借以表现的外在“材料”,自然虽然是一个整体,但自然本身并不能运动和变化,是理念赋予自然能够演化和发展的。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对自然理解的辩证实质,批判了黑格尔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唯心主义本质。
        3.费尔巴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费尔巴哈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人与自然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着。他基于唯物主义角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有力的批驳了与其相对立的宗教神学观念。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解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注重理论活动而忽略人的实践活动,仅把理论片面的规定为人的实践是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不足。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的自然观一方面承认自然界是感性的客体,是客观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的主体性,人所从事的是一种感性的活动。前者把人类放在自然当中来考察,而后者则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考察自然界。马克思所阐述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进而达到人类在改造自然上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也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应是和谐统一的。
        (二)马克思实践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指出,人类作为能动的主体要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认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造和利用自然,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破坏,这样才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使其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就要在实践过程中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实际生态问题出发,站在社会历史角度上,阐释了人与自然矛盾的焦点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基于社会制度上对其进行剖析。生态危机的产生,其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同时也是社会制度问题的表现。其根源不仅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指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不能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要将自然规律放在重要位置上。马克思认为要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就要尽可能降低工业生产的排泄量,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排泄物的转化中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为价值导向,使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时进行,正确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发展。
        (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观”的科学思想,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视角出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全新的界定。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在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而人类与自在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共生关系。生态伦理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体,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该尊重自然界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生态伦理观与我国具体环境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马慧慧(1995.9-),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8.
[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8.
[3]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1.
[4]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