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吴未希
[导读] 高中化学知识点相对繁杂,直接梳理过程体系繁琐,很难较好的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疆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    吴未希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点相对繁杂,直接梳理过程体系繁琐,很难较好的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课题组在双基微课资源制作过程中,遵循思维导图以高效、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优势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化学复习变得简单、明了,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化学复习  效率
        高中化学知识点相对繁杂、零散,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到很烦恼。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知识点?记住了在实际应用中就一定会用吗?每次复习中都要把笔记翻一遍,看着笔记好像都知道,不看的时候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到底要怎样复习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将知识点用好?
        本课题组(乌鲁木齐市十三五立项课题SJKY2016Y002)在“双基”微课资源制作过程中,面对学生在化学复习中的种种难题,我们尝试引入“思维导图”,改变“复习就是看书”“复习就是背基础知识”“复习就是把讲过的内容再次重复”“复习就是多做题”等片面的认识,解决化学复习中的困惑。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由英国东尼?博赞(Tony Buzan)博士创造,使用了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通过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具有高效(能将大量的信息通过筛选保留最精华的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思考和学习的效率)、图文并茂(舍弃了原有的大量文字描述而用关键词代替,大量使用图例或公式来组织思维过程)、一目了然(使用不同的色彩来刺激大脑神经,能使阅读者很快找出关键内容和区分不同内容)的特点。思维导图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极佳地平衡了学生的左脑(逻辑思维能力)和右脑(图像接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康成长。①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这样既符合学生复习要求,又能通过各种图示将复习变得简单有趣。同时将思维导图模式在复习课中进行有效应用,既符合新课程下素质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又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于思维导图的种种优势,我在化学复习课中也开始尝试使用。 
        1、找到合适的契入点让学生认识并接受思维导图。
        如章节内容结束后让学生做本章的知识总结,学生往往会将一条条知识点罗列下来,虽然详细,但是无法体现知识间的层次问题,要想快速找到某个具体的内容,一时间还无法完成,这时老师将一张简单而明了的图示展示给学生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汇总原来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
        2、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绘制思维导图。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明确思维导图的用途和意义,并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绘制适合自己复习用的思维导图。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逐渐提升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升小组合作、自主创新的能力。
        3、“我来当老师”——思维导图展示。
        学生之间不仅仅是普通的同学关系,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名临时的老师,为其他学生讲述本节或本章知识点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们感到新鲜,由此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起到较好的复习效果。此外,对于当临时老师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不仅能让自己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复习,而且能将自己的学习状况做展示,从而更好地树立信心,增强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图1                                图2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发现了学生的一些小的改变。
        1、对复习产生兴趣,提高了复习效率
        任何人对陌生的东西都会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往往就是尝试的开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复习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使学生对复习产生兴趣,从而促进了复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有效提升了复习的效率。
        2、使书“由厚变薄”,应用时又能“由薄变厚”
        只有当人们综合地、系统地、统一地把握知识时,对知识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并且长期牢固地识记它。把绘制的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复习就能把新学的知识与已学的知识,通过联想建立起网络联系,当我们需要某一个知识时,大脑就会迅速为你找到,因为通过思维导图,你的大脑中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出色的“数据检索和存取系统”。从而改变了复习抱着厚厚的书本的现状,让复习变得简单、有效。
        3、 打破思维禁锢,提高了思维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当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只有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系统与具体、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才能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正是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想象力更加丰富。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不仅巩固了化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然而,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
        1、思维导图形式的简洁化和填充内容的详实化之间的矛盾。
        思维导图中主要是以关键字、词进行连接,容易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层次。但是每个关键字、词下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却无法在一张简单的图示中表现出来,当学生忘记内容时还是要重新翻书,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策略是在思维导图中容易忘记内容的关键字、词上标注数字,在图的背后写好注解,以后再查阅只要看图的反面就一目了然,有效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但是,有些学生就会认为这种方法过于繁琐,还不如直接罗列知识点。
        2、思维导图的使用问题。
        学生一定是根据自身的习惯和能力绘制适合自己复习用的思维导图,这些图是否每次都要拿出来交流,交流的形式是什么?我目前的解决策略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章节和图示在班级交流展示,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将好的导图及绘制方法进行推广,在班级内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
        3、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常态化倾向。
        纵观整个操作过程,应该说要求明确、措施得力、反馈及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别,部分学生做出的导图对复习起到的作用不大,有时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做,甚至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找不到制作的契入点。另外,思维导图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知识点的罗列和题海战术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有效开展。
        思维导图的方法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任何改变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也会随着目标的实现而烟消云散。因此,我会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改进,将思维导图的优势有效的应用于教学的实际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①《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年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