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课堂实施体验与感受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赵连杰
[导读] STEM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怎样去做?可能有很多老师都还处在摸索阶段不知道怎样具体去开展。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  赵连杰 710018

摘要:STEM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怎样去做?可能有很多老师都还处在摸索阶段不知道怎样具体去开展.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许多不同方式,通过对比课堂效果、结合学生课后反馈以及不断反思,我将我的一些实施体验和感受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和我一样正在探索STEM课程的老师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关键词:STEM 课程;实施;自主学习
        STEM课堂和传统的课堂区别很大,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几个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一种融合。STEM课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维的、单层的、静态的系统,因此实施过程难度较大。
        一、交流互动,至关重要
        因为传统课堂的课程内容一般以获取新知识为主,并且老师教授为主,课堂互动交流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如语文可能注重文字语言,数学注重图文结合等等,往往会出现为了表达而表达的情况,这些交流就成了短暂的就某一个小问题的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能够及时发现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老师们能够及时的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纠偏,随时进行评价引导。STEM课堂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融合各科知识,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对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上课也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一节STEM 课是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展开研究的过程,所以整个过程中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学生没有选择,必须要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关注STEM课堂中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显得至关重要。
        二、课内课外,两相结合。
        STEM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环节都能触动学生思考学生会不断地问自己这一阶段的问题是什么,我要去做什么我要去查询什么样的资料接下来该怎么办。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掌控课堂的节奏以及活动的安排。第一次课,我几乎安排了太多内容,太急于让学生去体验、动手,以至于学生下课了还没有完成任务,学生不能按时吃饭,自评表等反馈也信息没有时间填写了。课后,我开始反思,STEM课程不应该是课堂STEM。如果全部在课堂完成,跟我们传统的课堂又有什么区别,难到仅仅因为内容不同?所以应该改变课堂的形式,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这种方式,才能够最有效的利用课堂的时间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深度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课时往往是不够的,我们教师总是想掌控着课堂,掌控者可以预知结果,而STEM课堂它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有些老师可能就困惑,制作过程在课外完成,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刚一开始就要做调查,那这个调查如何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呢,这是不合理的,一节课40分钟这样划分是不行的。


STEM课程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自己的生活中去再去做调查研究,这个就要求学生再回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调研,这些都是课外要去做的,大家可以反驳,不是现在互联网可以搜索到很多数据吗?但是这些数据一定真实有效吗?还有就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数据不一定能在网上找到,所以学生一定是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合适的方法,所以STEM 课程一定是课内课外两相结合的方式。
        三、不同标准,阶梯评价。
        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学生除了自我评价之外,还应该有他人评价.自评表应该设置成多维度的,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设计成果。他人的评价可以在通过展示成果之后去完成,通过别人提的意见或者发现其他组的亮点对本项目产生一些新的收获从而改进自己的项目。通过制作太阳能汽车课堂实践,最后的制作过程是由三大组同学完成的,有一组同学用的18分钟,一组用了23分钟,最后一组用了28分钟。三组同学都完成了作品,小车都跑起来了,只是最后一组学生所用时间很长,而且车在跑的时候总是转圈,他们反思是因为被动轮装的太紧了,所以车一直打转。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都不同,动手能力更是有差异。当然,我们也应该接受有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突出或者并不感兴趣,但是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有了标准就能够更好的去进行指导,这样无论什么程度的学生都会比较有成就感。所以我认为每一个项目都应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分为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等级里面又分很多不同的细化的的标准,这样不同地区的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层级和标准,这样课程的实施既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又有学生的所到达的层级标准。
        四、深度学习,主动学习
        在上课之前我非常紧张,不知道学生会不会不配合,会不会不思考,或者很陌生、无法准确的跟我互动,使得我自己唱独角戏.......上课没几分钟,我就发现我担心是多余的,学生的接受和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STEM 的含义,课程的目的等。但是当我带入案例去介绍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开始思考、只是这思考较为浅显。学生的眼神中透漏出来的更多是疑惑,疑惑这怎么办啊?好像很难的样子.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适时的引导,学会很快就能根据教师的思考进入深度学习。从上课的情况来看,从问题界定的时候开始,学生就已经有一些大致的想法,有些组还画了一些草图,但是这些都是一些零散的、不确定的想法,经过组内的合作探讨,这些想法都能在方案中展现出来。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小组的想法也会进一步清晰.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不够明确的,还需要再继续学习和思考。从开始提出项目问题时候的迷茫,对问题界定的不确定,再到形成方案时的确定,到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这些零散的不确定的想法整合展现出来,因此在进一步形成方案的过程中可以说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很多问题需要组内成员不断去探索发现,寻求答案,找到解决方案。
        STEM课程让我体会到,这个课是动态变化的,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可能源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也源于问题本身可探讨的维度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思考的空间,结果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很惊喜,很意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