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康文
[导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湖南省新化县上渡街道中心学校  康文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速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和记忆力等多项能力。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以求分"的学习功利思想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未得到应有培养和发展,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在重视阅读教学基础上,创新策略,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先探讨目前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再着重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1.阅读教学程序化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知识点的繁杂琐碎,所以只注重了碎片知识点的讲解,忽略了文章中遣词造句的用心之处,使得初中阅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序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深刻体会到文字表达的魅力,容易丧失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甚至是产生厌学心理,非常不利与学生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2.阅读教学形式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慢慢被取代,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元化.然而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和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关注课件形式重过课件内容,使得教学主体方向发生偏离,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形式化,并且由于频繁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阅读教学理想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教案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接受教学知识,以此来体现其主导者的地位。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方案的设计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实际发展需求,对于教材的分析和解读不够深刻透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抓不到重难点,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实践新课改的今天,开课就激趣成为了我们很多教师的共同做法.导入激趣、课中激趣,即使教学结束时也没有忘记激趣。而且,我们在激趣的策略中,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激趣法、直接激趣法、生活化激趣法等多种不同方法,由于这些教法的有效使用,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学习欲望明显增强,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因而,在以学彰教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2、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语文以读为径,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新课改倡导要鼓励学生多种形式读书.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书读百遍",才能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激励前提下,广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读书活动。实践中,我们常用以下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一是有感情朗读。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能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二是默读。这是一种无声的阅读,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提高阅读速度,能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三是复述。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最后还有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多种方式并存,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读书能力,还有激发读书兴趣。
        3、自学与教学相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不再沿袭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满堂灌"做法,而是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的双边主人。在这种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中心论"之主体,而是教致力于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释疑者。为此,课堂上的教与学就成为教为学服务的引导式教学了,我们应在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实行自学与教学相结合。所谓自学,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一方面,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以及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抓好生成性资源的运用
        高效课堂源于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完美结合。传统教学总是严按教案设定套路出牌,严按标准答案评判。这种做法,不仅束缚了学生思维,使得课堂沉闷,而且不利于学生想象的培养。因为语文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较强的学科优势,而一味采用此模式教学,"一千个读者也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所以,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倡导抓好生成性资源教学,这一资源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充实了教案预设的不足,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发展。从多年传统阅读教学来看,其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要知道,教学就是引领学生走向一段未知的路,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新课改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的基础上,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围绕主题,不能偏离;二是要注意价值取向,三是有创新点和较强的引领意义。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必须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